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10条举措!国家药监局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7-07     来源: 医药云端工作室

7月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2025年第63号)》,公告提出10条举措,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重大创新,促进更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

图片

仔细分析十大举措的内在逻辑:

政策前四条(优化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命名、健全标准体系、明晰审查要求)聚焦"准入端"改革,核心是降低制度性成本。

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领域多次被专项提及,比如算法优化的变更注册简化、测评数据库的应用等,反映监管对前沿技术的适应意愿。

中间三条(沟通机制、上市后监管、质量监测)突出"全生命周期"特点。有意思的是把专家咨询和监管会商制度化,还专门要求"扩充临床方向专家数量",说明监管意识到高端器械评价需要跨学科支撑。上市后部分特别强调主动监测体系建设,用GHWP项目和国际接轨。

最后三条(产业跟进、监管科研、全球协调)展现产业生态布局思维。成立产业发展研究工作组、编写年度报告等举措,显示监管机构正从单纯审批向产业培育者转变。监管科学部分点名要推进脑机接口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这个细节很有前瞻性。

十大举措对行业影响,值得关注几个爆发点:

  • AI医疗赛道将迎来政策红利期,算法迭代路径被明确简化;

  • 手术机器人分类原则和命名共识的建立,可能加速行业洗牌;

  • 电子说明书等柔性监管探索,利好远程运维服务模式;

  • 国际标准转化和出口证明放宽,直接助力出海。


那么,十大举措对行业有哪些影响?

1. 加速创新产品上市

缩短审批周期:创新特别审查和附条件审批降低时间成本,助力国产高端器械(如手术机器人、AI诊断工具)快速进入市场。

AI医疗受益显著:算法优化变更注册的简化,将推动AI软件迭代效率提升。

2. 推动技术标准化与国际化

标准统一:医用机器人命名共识、AI数据集标准等规范,减少企业研发不确定性。

出海支持:出口证明范围拓宽与国际监管协调,助力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3. 全生命周期监管强化

前置风险管控:研发阶段介入和分阶段检查,降低企业后期合规成本。

主动监测要求:倒逼企业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提升产品安全可靠性。

4. 产业链协同升级

核心零部件突破:对高端影像设备、机器人零部件的管理要求细化,推动供应链国产化。

新型材料应用:合成生物材料、脑机接口电极等标准化研究,加速材料技术创新落地。

5. 行业集中度提升

监管门槛提高:国家级检查员队伍建设和省级机构能力强化,淘汰合规能力弱的中小企业。

资源向头部倾斜:专家库支持政策更利于研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

总结

该政策通过制度松绑(审批优化)与监管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重,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从研发到国际化的全链条升级。AI医疗、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同时行业洗牌加速,具备技术储备和合规能力的企业将占据先机。政策落地后,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有望显著提升。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