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到重大难治疾病的精准治疗,从脑机接口的技术突破到神经调控的创新应用,神经科学与医药行业的交叉融合,正在创造一个个新的奇迹。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深度合作,不仅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5月13日,在广州举办的第36届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作了《神经科学与医药行业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神经科学与医药行业交叉融合的现状与前景,强调了这一领域对于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与此同时,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脑疾病的负担明显加重,亟须突破性诊疗方案。神经科学是理解人类认知、疾病与智能的核心领域,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最后疆域”。早在2014年底,我国就将“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项目(简称“中国脑计划”)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研究,二是以建立和发展AI技术为导向的类脑研究。苏国辉指出,中国脑计划侧重基础研究、类脑智能与脑疾病防治。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速度进程加快,脑部疾病等神经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亟须社会构建强效有力的防护体系,中国脑计划将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神经科学与医药行业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发明显。苏国辉判断:“未来我国神经科学与医药行业交叉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驱动的多学科深度融合;二是政策驱动下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三是临床需求导向的精准医疗。”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医药行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而医药行业的实际需求又促进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研究案例,苏国辉展示了神经科学与医药行业交叉融合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干细胞在医学上被称为“万用细胞”,是全球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是继传统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之后的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的第三类颠覆性创新技术,将为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开启新途径。苏国辉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合作开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复发率降低。展望未来,苏国辉表示,神经科学与生物医药的交叉融合是破解神经系统疾病难题、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路径,需要政策、技术、临床与产业多方协同,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同时,还要加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推动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加速本土创新成果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