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企引进长效降脂针,每月一次,降脂幅度高于他汀类药物;国内有十余家药企的在研药物有望成为非他汀类调血脂药新宠。
01
突破他汀类降脂上限
每月一次,副作用更小
近日,海森生物与LIB Therapeutics就第三代长效PCSK9抑制剂Lerodalcibep的开发与商业化达成许可协议。
LIB Therapeutics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自筹资金私人公司,资产来自百时美施贵宝。Lerodalcibep是其最主要的在研产品,这款第三代长效PCSK9抑制剂将主要被用于解决当前临床降脂治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每月一针皮下注射,目前正处于3期临床阶段。
按照协议,LIB Therapeutics将获得2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可能额外获得最高达3.05亿美元(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约22.2亿元)的临床、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LIB Therapeutics也将根据Lerodalcibep在大中华区的年净销售额获得特许权使用费。
与目前最主流的降脂产品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相比,PCSK9抑制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降脂效果以及用药频次等方面。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可以把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40%~50%,同时,每种他汀类药物都有较为固定的降脂幅度,即使剂量加倍其降幅只能再增加6%左右,但不良反应却会显著增加。
接受大剂量他汀治疗者主要面临肝功能异常,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新发糖尿病(发生率约10%~12%)等不良反应风险,相比之下,PCSK9抑制剂不良反应小,其中最常见的注射部位反应,主要表现是红斑,疼痛或瘀青,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见。
因此,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水平仍不能达标、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等患者,例如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特别是纯合子患者而言,他汀类药物作用有限,选择其它药物或联用其它药物是更合适的选择。
今年8月末,LIB Therapeutics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Lerodalcibep的全球3期试验积极结果。该试验共纳入478例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校正安慰剂效应后,每月一针皮下注射Lerodalcibep的治疗组患者在第24周时LDL-C平均下降58.6%,在第22周/24周平均下降65.0%。
在用药频次方面,他汀类药物一般为每日服用,PCSK9抑制剂的注射周期一般在两周以上。
与最早上市的两款PCSK9单抗药物——安进/安斯泰来的依洛尤单抗(瑞百安)、赛诺菲/再生元的阿利西尤单抗(波立达)相比,此次海森生物引进的Lerodalcibep将用药频次从普遍的两周一次延长至每月一次,接近信达的托莱西单抗(2~6周一次)。
02
纳入医保目录后
销售额同比增长700%+
目前,全球共有4款PCSK9靶点药物获批上市,包括三款单抗药物——安进/安斯泰来的依洛尤单抗、赛诺菲/再生元的阿利西尤单抗、信达的托莱西单抗,以及一款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药物——诺华的英克司兰钠。
在国内,依洛尤单抗于2018年7月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在中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2019年底,阿利西尤单抗获批上市。
今年8月16日,信达的托莱西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上市的国产PCSK9抑制剂,打破该赛道进口药物垄断的格局。
8月22日,诺华的英克司兰钠正式在华获批上市,此前该药在博鳌乐城先进医疗示范区的相关政策下已被海南省多家医院提前使用。
临床使用方面,PCSK9抑制剂虽具有更强的降低LDL-C作用机制,但其价格也比他汀类药物高得多。
以依洛尤单抗为例,此前其在中国定价为1298元/140mg/支,按照两周一针的用药频次计算,年费用约为33748元;阿利西尤单抗的定价更高,为1888元/75mg/支;相比之下,集采中标的阿托伐他汀(20mg)年费用不超过200元。
价格高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CSK9抑制剂的市场开拓。数据显示,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上市后销售额虽保持上涨态势,但均未过亿,直至2021年被纳入医保目录后迎来转机。
数据显示,纳入2021版国家医保目录(乙类)后,阿利西尤单抗2022年在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一举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779.34%;依洛尤单抗2022年销售额也突破了4亿元,同比增长263.91%。
可以看到,对仍未上市的同类药品而言,除了要争取在疗效、不良反应方面优于现有产品,上市后的定价策略以及医保政策更是不小的挑战。
03
多家国内企业布局
今年3月25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等组成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正式发布,指南明确,高脂血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已高达20.3%~28.5%,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人数或将增长至3.3亿人。
现阶段,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的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较低,降脂治疗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这一治疗领域,他汀类药物和PCSK9抑制剂是用量大和增速快的品类。
经历多轮集采降价后,多款他汀类药物销售额出现萎缩,一些“药王”级的品种销售额降幅超过60%。尽管他汀类药物仍占据八成的降脂市场,但仍有不少企业开始提前布局不同靶点、不同类型的降脂新药。
国内有十余家药企的在研药物有望成为非他汀类调血脂药新宠。
其中,君实的重组人源化抗PCSK9单抗昂戈瑞西单抗、恒瑞的抗PCSK9单抗SHR-1209、康方生物与东瑞制药共同开发的PCSK9单抗Ebronucimab均已提交上市申请,另外,还有更多药物正处于临床阶段,涉及重组融合蛋白、siRNA疗法等。
以PCSK9抑制剂为例,随着后续更多产品获批上市以及药物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其在中国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可达90亿元。
国内部分在研PCSK9药物
图片来源:一度医药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