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药走出业绩泥潭,胰岛素企业“穿越”集采周期,CXO逢“多事之秋”……A股医药企业上半年表现如何?
上半年,A股医药板块似乎正在试图演绎一出“绝地反击”的剧情。
第一幕,云南白药、以岭药业分别预计实现最高30亿元、1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分别预计最高增长100%、60%。中药企业酝酿率领A股医药板块穿越周期。东阿阿胶、康恩贝等经历大单品“拖垮”业绩之后,已经重回增长之路。
第二幕,经历胰岛素集采后业绩跳水的通化东宝、甘李药业,一个扣非净利润恢复增长,一个归母净利润实现扭亏。
第三幕,化药企业和中药企业面临同样的转型困境,部分企业已经挣扎出泥潭,走上创新之路。例如前不久分拆科伦博泰上市的科伦,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56.67%-65.88%。
不过,一片向好的背后也暗流涌动,昭衍新药公布业绩预告即跌停,德展健康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辉煌一时的“新冠概念股”九安医疗、达安基因等纷纷预减……
CXO:预告净利大幅下降,正逢多事之时
目前,已有两家CXO企业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但两者均为预减。在整个上半年,CXO行业似乎正逢“多事之秋”,两家的预告背后有自身的原因,也隐含了行业面的一些问题。
昭衍新药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0.73亿元~1.1亿元,同比下滑70.4%~80.4%。原因主要包括持有的生物资产因市价下跌,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约为1.77亿元~1.89亿元。7月17日,昭衍新药遭遇跌停,业内普遍猜测,股价表现或与其业绩预告有关。
昭衍新药主要产生价格波动的生物资产为食蟹猴,作为临床前动物实验的重要成本项,食蟹猴的价格下降会对其营收、净利润等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据浙商证券分析,中国政府采购网中标数据显示,食蟹猴的中标价格从 2022年11月的 18.4 万/只下降至了今年4月7日的17 万/只。而在2022年,昭衍新药分别以9.75亿和8.3亿元收购了两家食蟹猴繁育公司广西玮美和云南英茂的100%股权。其食蟹猴的数量大幅上升,进一步扩大了生物资产价格波动对昭衍新药净利润的影响。
不过,拉长时间线来看,近两年昭衍新药的股价走势同样不甚乐观,考虑企业关键影响因素的同时,也与整个行业发展不无关联。在本土创新药投资低迷的情况下,CXO行业有近忧,亦有远忧。今年上半年,国内CXO领域消息连连,CDMO巨头药明生物闪崩18%,保诺桑迪亚裁员,春天医药欠薪,CGT CDMO抱团取暖……越来越多的事件挑动着市场情绪,创新药资本寒冬和疫情后遗症已经传导至昔日“旱涝保收”的CXO行业。
CDMO龙头博腾股份也预告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有大幅下降。博腾股份表示,上半年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收到的重大订单去年同期交付较多;人员规模增加,导致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期间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随着公司的部分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于2022年下半年陆续投入运营,博腾股份的运营费用及固定资产折旧较去年同期增加。
生物制品:胰岛素两大龙头走出集采阵痛期
截至今日,生物制品板块共8家药企发布2023H1业绩预告。其中,西藏药业、双鹭药业、卫光生物、万泽股份四家预增,四环生物续亏,甘李药业扭亏,通化东宝预减,未名医药则实现首亏。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甘李药业重新实现扭亏为盈,还是通化东宝2023年半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恢复增长,似乎都释放了一个共同的向好信号:随着集采持续推进,通过集采中标产品加速放量,以及加大对集采外市场投入,胰岛素龙头们正在走出集采阵痛期。
实际上,胰岛素集采一年来,相关企业都不同程度遭遇过集采降价对业绩的冲击。而在这一年的执行期间,各省也不断曝出执行不佳的情况,集采中选产品在部分地区落地过程中存在不同产品采购差异大,甚至部分品规采购量实际为0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甘肃省、湖南省、山西省等诸多省份便曾发布过相关文件,指出“中选产品采购进度滞后”问题。
举例来看,2022年11月,湖南省医保局印发通知称,根据前五个月全省胰岛素中选产品采购监测情况,亿帆生物、甘李药业、合肥天麦生物以及海正药业四家企业的胰岛素产品约定采购量完成率不足20%,采购进度严重滞后。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贵州省、甘肃省等多个省份。今年3月,贵州省医保局发布的《关于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胰岛素专项)执行情况的通报》就指出,部分中选产品采购进度滞后,要求相关医疗机构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关注A类中选产品采购进度。据悉,贵州省5个胰岛素企业中选产品的实际采购进度明显低于应达任务进度,有些实际进度不到30%。
作为胰岛素国产巨头的甘李药业业绩因此也遭到了冲击,甚至2022年直接由盈转亏。2022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17.12亿元,2021为36.12亿,同比下降52.6%;归母净利润亏损4.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亏损4.7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以具体产品为例,其明星产品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长秀霖)在集采后价格降幅在66%左右,此外,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速秀霖)、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锐秀霖)的价格降幅也达到60%。
同为胰岛素龙头的通化东宝相较甘李药业的情况虽然略好,但很明显也受到了影响。通化东宝在财报中直言问题所在,自2022年5月起,国家胰岛素专项集采在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执行,公司胰岛素各系列产品价格均较集采前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不过,随着2023年H1最新财报数据出炉,甘李药业重新发出了可喜的“扭亏为盈”信号,预计扣非净利润为1亿元~1.4亿元。对于业绩变动,甘李药业提到,2023年上半年,公司国内销售收入和国际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增长。其中,公司国内胰岛素制剂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特别是非长秀霖系列产品的销量增长尤为显著,推动国内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这意味着已逐步胰岛素集采后,已逐渐实现放量。
相较而言,通化东宝虽然发出了预减信号,但2023年半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恢复增长,其中单二季度同比大幅增长354.83%。在报告期内,旗下胰岛素各系列产品销量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人胰岛素销量保持稳定增长,胰岛素类似物延续快速放量趋势。通化东宝在积极完成集采签约量的同时,还不断拓展签约量外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化药:转型路上自证与自救
34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化药企业中,预增的有11家,占了三分之一,还有4家企业扭亏,首亏的有7家。
化药企业近年来的主线是转型,但大方向、专注的领域等都各有不同。转型路上,多数受集采影响曾面临、或正处于较困难的处境,但也有部分企业已逐步迈过了一些阻碍,转型神速。
老将科伦药业的创新药板块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2022年子公司与默沙东关于ADC项目百亿美元的对外授权交易刷新了行业记录,自证其转型创新之道。去年,科伦实现了营收与净利双增,而在今年上半年,科伦继续延续了去年的势头,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6亿元-14.4亿元,同比增长56.67%-65.88%。
具体来看,在大输液、抗生素、研发创新三条线索交错推进的路径下,一方面,上半年由于医疗机构全面恢复诊疗工作,科伦继续发力输液、非输液制剂、原料药、中间体产品市场,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产品销售力度,使这一块的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另一面,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的合作协议以及有偿独家许可,报告期内按照已履行的合同义务确认收入,利润增加。不久前,科伦博泰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60.60港元/股,截至当天收盘总市值近140亿港元,成为较闪亮的新股。
2022年第七批及2023年第八批国家集采中,科伦共计18项产品中标,中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等背景下,科伦的业绩表现无疑体现出这位老将的适应力和韧劲。在仿制的基础上,科伦做到了从跟随创新向同步创新,再发展到领先创新。
盈利增幅较大、转型表现愈发亮眼的还有哈药: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为1.66亿~1.99亿元,同比增长36%~63%。
哈药的转型之道与科伦有些不同。在经历集采深彻的改革后,哈药一类医药工业企业向外延伸求取新增长的路径大致有几个方向,一是转成创新药企,二是拓展大健康领域或者医药消费的布局,三是兼而有之。“大健康”则成为了哈药转型路上的关键词。作为大健康领域曾经的领导品牌之一,哈药天生拥有做大健康产业的基因,无论是盖中盖还是朴雪,这些至今耳熟能详的初代大健康品牌,都出自哈药之手。
2022年,哈药营收为138.09亿元,同比增长7.86%,其增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哈药对大健康领域全面且深度的布局,报告期内依托新增的保健品电商业务快速抢占市场,占领用户群;另面则是通过营销优化、品牌焕新,实现国产品牌复兴。今年上半年,哈药的保健品业务延续了品效合一的销售策略,聚焦优势品类并且持续发力,在保持了原有领域优势的同时,在肠胃消化品类取得了突破。
不过,还有一些企业未摆脱集采阴影,业绩还处于泥潭之中。如德展健康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00万元~10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受集采影响,销售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同时其投资收益同比下降。
早在2019年,德展健康因受集采影响,业绩便受到了重创。在2019年的“4+7”全国扩围集采中,阿托伐他汀钙的丢标虽然并未给嘉林药业(德展健康)带来股价跌停的重挫,但其全年业绩大幅下滑(46.06%),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63.79%。而在2020年,阿托伐他汀钙的丢标仍在持续,德展健康当年营收为9.63亿元,同期下滑45.75%。整体来看,2019年-2022年,德展健康营收每年均有同比超20%的下滑。
2022年,为了提振业绩,德展健康管理层调整了营销策略,深挖OTC市场,加强战略商业及连锁总部合作,大力拓展关键产品阿托伐他汀钙的带量市场。而2023年,德展健康全面推动另一产品氨氯地平阿托伐汀钙片的上市销售,另一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推动WYY项目(1类新药),目标为开发出脑神经保护类药物,但目前还尚未进入临床阶段。
仍挣扎在业绩泥潭中的还有罗欣药业,预计上半年续亏1.05亿-1.35亿元,主要原因为创新药业务尚未能覆盖其成本以及集采导致的毛利下降。而在2022年,因创新药尚未变现,仿制药利润下滑,无法回报研投和商业化能力建设所投入的资金,罗欣药业面临利润首亏,归母净利润亏损甚至超过40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878.5%。
一位传统药企负责人此前对E药经理人表示,“中国传统药企以往的经验主要集中于生产和营销,在创新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源头转化力不足、研发基础薄弱、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另外,由于创新研发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非常大,对于传统药企,如何引入资本来分担高风险的创新药物研发投入,至关重要。”
中药:超60%企业预增,云南白药净利润领跑医药板块
上半年中药板块其实整体来看业绩好于整个A股医药板块,24家披露业绩预告的企业中有75%的企业归母净利润为正,超过整个医药板块的71%,并且仅有2家是略减或是预减,还有一家扭亏,其余15家都是预增。云南白药预计净利润最高达到30亿元,领跑整个A股医药板块。
显然,在鼓励中药创新、中成药集采等政策大环境的影响下,中药企业也正在找到一条稳定发展的路径。
太极集团、陇神戎发、康恩贝三家企业是预计归母净利润增幅最大的三家企业,分别最高预计增长340%、293.10%、163.35%。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业的净利润增长都与核心产品的销售增长有直接关系。以太极集团为例,其在业绩预告中解释,“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等重点产品的销售”是主营业务增长的原因;康恩贝也在业绩预告中提出,“2023年上半年,充分发挥品牌森林优势,重点提升核心品种的增长空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除了中药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的影响,他们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以及公司业务改革也是业绩增长的背后动因,正在走出此前产品线过于单一的风险困境。
康恩贝自2019年遭遇业绩亏损后就不断通过“甩包袱”,优化业务布局。2019年子公司贵州拜特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被列入《重点监控目录》后,康恩贝对其进行了停产,并将贵州拜特旗下部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挂牌转让。如今看来,康恩贝对其“大品牌大品种工程”的布局已经步入正轨。
唯一一家扭亏的的中药企业天士力也在走出增长困境。自2020年逐渐剥离商业业务、进军创新药以来,天士力一直面临一定程度上的业绩增长难题。不过,根据天士力的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通过“全力拓展产品市场,加大产品销售力度,重点提升核心品种的增长空间,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利润相应增长。”
此外,面对如今中药材价格“暴涨”的市场环境,布局上游原材料也成为中药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措施之一。以岭药业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5.73亿元~16.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60%。其曾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公司对于部分用量大的中药原材料如水蛭、土元、连翘、酸枣仁,均已建立了种养殖基地,并且拥有稳定的供应商体系。”
整体来看,走过集采、鼓励创新药、重点监控目录等政策作用明显的市场调整期,中药企业正在走出“大单品时代”的业绩增长困境,或发展创新药,或发展大健康战略,中药企业们都逐渐找到了合适的发展路径。在中药创新方面近年来相继诞生了参蓉颗粒、淫羊藿素软胶囊等一类新药;政策方面,浩浩汤汤的全国中成药集采在中标规则和结果来看,价格降幅也相对温和,独家品种趋向保护壁垒。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