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唯你健康
唯你健康
抽动、秽语、挤眼睛翻白眼…我不是怪,只是病了
发布时间: 2022-03-14     来源: 药春秋

Jess,一名14岁来自英国的妥瑞症患者。

她试着在Tik Tok上分享自己作为妥瑞症患者的日常,很快就获得了不少人的关注,粉丝如今也将要超过200万。

Jess的爆红,是从一条化妆视频开始的,由于她发作时,整个人的身体会不自觉地晃动、小幅度地抽动,所以她的化妆过程并不顺利。

时不时还会发出小猫般“喵呜”的叫声,说一句话就要停顿好多遍。

也因为手的抖动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喝水。

Jess的遭遇也引起了大家对妥瑞氏症的注意。

那么,到底什么是妥瑞氏症呢?

妥瑞氏症,不传染,不致命,也不影响妥瑞氏症患者的情商、智商,只是会让患者不由自主地抽动。

一种表现在动作上,比如抽搐,摇头晃脑、挤眼、耸肩、抖手、跺脚、做鬼脸等,另外一种是声音上的,包括清喉咙、大叫或发出类似【干】的怪声,声音较大,也较频繁。妥瑞氏症在国内又被称作抽动症或秽语综合征,简称 TS。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妥瑞氏症。

据估计,在英国有超过30万成年人和儿童患有妥瑞氏症。在中国台湾,几乎每两百人中就有一人患妥瑞氏症。据2018年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显示,在中国内地,没有妥瑞氏症患者的互助组织或者协会,他们的具体数量也无人知晓。

如果按照美国妥瑞氏症协会医疗咨询委员会主席约翰·沃卡普给出的1%的发病率,那么国内至少有超过100万名成年人遭受着妥瑞氏症的困扰。未成年人的数量则在10倍以上。

01
有具体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是快速、重复和不自主的肌肉及言语动作,成为“抽搐”。患者常常出现行为障碍。大部分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们的症状,然而这只延缓了更加严重的症状爆发。抽搐是无法抑制的,紧张或压力会加重抽搐频率和强度。相反,当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或专心于某一行为时,抽搐会减缓。

02
抽搐行为分类


简单:
行为:眨眼、摇头晃脑、耸肩膀、扮鬼脸。

言语:清喉咙、发出狗叫声、尖叫、鼻子吸气、咽口水

复杂:
行为:蹦跳、触碰别人东西、摇摆身体、上身或四肢动作不断重复以及自我伤害的行为。

言语:将某些单词和词组、将污言秽语、语言重复、语言模仿

除抽搐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其他行为障碍,但不常见。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强迫症、注意力缺陷也称多动症、学习障碍、行为障碍。

03
妥瑞氏症是遗传病吗?


研究显示,妥瑞氏症基因是显性基因,其遗传后表现形式和程度在不同的家庭成员中有差异。一名妥瑞氏症患者有50%的可能性将基因遗传给他或它的子女。家庭中有妥瑞氏症病史的人出现轻微抽搐症、强迫症等比正常人高。部分妥瑞氏症患者的家庭并没有明显的病史,因此无法知道发病原因,故被列入“单发性”病例。

04 妥瑞氏是精神病吗?

不是,这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但是,因为需要长期应对市场行为的种种困难以及社会对这种疾病所引发的特别症状的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次级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等。

05 妥瑞氏症患者是否可以正常生活?

当然可以,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妥瑞氏症患者的智力并不比普通人差,有不少人在学术、商业和体育领域成绩斐然。

06 是否会有缓解期?

有患者会在不同时期内发现他们的症状似乎完全消失了,另外一些患者的病况会在20岁前后数年期间出现明显好转。

07 如何诊断?

少数可能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而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诊为结膜炎;皱鼻诊为慢性鼻炎等。儿童对症状有一定抑制能力,疾患轻者有意掩盖其症状时,家长及医生一般不易察觉。许多家长往往轻视此病,认为孩子不停眨眼、耸肩算不良习惯,用不着找医生。观察症状和评估以往病史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如果发现儿童有此类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

妥瑞氏症作为儿童常见病之一,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严重的影响作用,并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妥瑞氏症开始呈现出发病人数增长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妥瑞氏症有了更高的认识,且妥瑞氏症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为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所以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行为疗法,目前也并没有可以治愈妥瑞氏症的有效方法。

对于妥瑞氏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多使用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匹莫齐特、阿立哌唑,舒必利,治疗舞蹈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药物盐酸硫必利,降血压药物盐酸可乐定、盐酸胍法辛,神经安定药奥氮平、抗癫痫药物托吡酯,帕金森药物盐酸苯海索片。

目前所有的抽动综合症(tics)用药都只能稍作控制,无法治愈,整体而言,药物治疗可以有25-50%的减轻效果。

症状已经让患者很困扰,而生活更是让他们身陷困境。

在社交网站一搜,才发现其实有很多妥瑞氏患者都遭受到各种生活上的困扰,并且这种困扰和不理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生活。

妥瑞氏症往往是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显露病症,也就是说,患者往往从小就遭受着灼灼目光。而且患者往往会因为外界压力加重症状,当感到局促、尴尬与不安的时候,他们也许反而更加停不下来。

其实不止是患者本身与它的共处,还有患者的家人、朋友以及每一个陌生人与这种疾病的共处。

对于他们来说,抛开生理上的治疗,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理的关怀。真正困扰他们的不是病症而是生活中别人异样的目光与议论,多给予他们一点理解和尊重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是最好的治愈。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