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病毒性疾病给世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断升级的埃博拉及登革热疫情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在2014年世界卫生日到来前夕,世界卫生组织2日发布报告称,全球蔓延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是登革热,发病数量在过去50年间增加了30倍,威胁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亿人口。自2014年6月份以来,登革热疫情不断加剧,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省卫计委最新通报,2014年10月3日一天内,广东省报告新增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1215例。截至10月4日零时,全省共有19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18866例,重症患者约占1%,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175.75% ,登革热疫情已超有统计以来历史最高年份。
骨痛热症 (也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症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属于黑斑蚊(也称艾迪斯蚊、伊蚊)的白线斑蚊(Aedes albopictus)与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先叮咬患者后,成为"病媒蚊",其它健康的人可能因这只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有可能出现突然的高热,伴之发生头疼、眼眶疼、肌肉疼、骨关节的强烈不适以及临床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衰的急性肝炎,偶然病者会恶化至登革溢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甚至死亡。血常规上表现为白血球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症产生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
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成员之一,按照血清学的方法可分为四型,即骨痛1型、骨痛2型、骨痛3型和骨痛4型。其染色体RNA为单股正向核糖核酸(single positive-strand RNA),由核小(capsid; core)蛋白所包被,外面由膜(membrane; M)蛋白、外套膜(envelope; E)蛋白两个表面蛋白及磷指的外套膜蛋白包围而成。病毒颗粒大小约50nm,染色体RNA全长为11 kilobases。此病毒RNA共可以导引生成三个结构蛋白(核小蛋白、前膜蛋白和外套膜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登革热为虫媒传染病,主要是伊蚊(黑斑蚊)。伊蚊首先叮咬携带登革热病毒的病人或者携带病毒的猴,然后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到健康人体内。被携带病毒伊蚊叮咬的健康人在短暂的潜伏期(2~15天)后开始发病。登革热患者表现为高烧等症状,而且新被传染的病人在发烧期具有传染能力。携带病毒的蚊子从开始可以传播病毒后一生具有传染能力。
登革热的检测并非难事,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有出血性登革热/
骨痛休克症候群的诊断准则 以及生物技术公司推出的各类登革热分型检测试剂盒。然而,由于登革热病毒属于RNA病毒,其染色体RNA序列(RNA sequence)容易产生突变,加上各型之登革热病毒RNA序列分析不全,其引物(primer)不易设计,使得反转录聚合酶链结反应的技术于检验登革热病毒感染仍不能有效应用之原因,这同时也给登革热疫情的预防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
登革热疫情的控制主要在于疫情的预防,防止蚊子叮咬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世界上也出现了多种登革热防治的方法。例如,"转基因"不育蚊子的研发,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有益蚊子"培育等,然而这均具有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至于登革热预防性疫苗的研究,则也令人失望,60多年来,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2012年9月11日,法国疫苗生产商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发的"CYD-TDV"活性减毒登革热疫苗通过二期临床试验,然而其对登革热血清型4型病毒是无效的。2013年新加坡和中国科学家合作开发出对抗登革热的新疫苗。如果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它将成为首个可同时预防登革热所有四种常见亚型的疫苗。
近年来,媒介性传染病不断爆发,登革热的流行也有扩大的趋势,其原因很多。在登革热疫情防御中,我们应该谨小慎微。因为,我们对登革热疾病的认识还存在盲区。登革热病毒易突变,各型登革热病毒RNA序列分析不全,登革热病毒致病机制还未完全揭示,登革热疫苗研究仍困难重重。我们必须加大对登革热基础研究、临床致病机制研究、诊断治疗手段的开发以及疫苗研究的投入。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