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进口药」又有机会了!国家医保局官方解读11批集采规则
发布时间: 2025-08-11     来源: 新浪医药

第十一批国家集采要正式启动了,国家联采办已经发布通知:8月6日至25日开始报量。 

8月6日晚间,国家医保局组织相关专家对本次集采规则进行在线解读。国家联采办信息科科长顾晓风介绍:今年第十一批集采,定点医药机构可以按药品的具体厂牌进行报量。这是国家医保局首次在全国药品集采中引入“允许按厂牌报量”的新机制。 

据联采办统计,本次集采有480家药企提交申报材料,平均每个品种有15家药企竞争;有3个品种的申报企业数量超过40家,最多的达45家。按厂牌报量的结果,可能是“雨露均沾”,不至于出现让患者集体换药的现象。 

国家医保局的这次大胆尝试,是对患者和医生临床用药习惯的尊重,释放出集采政策更加照顾“临床真实需求”的重要信号。也给业界一颗定心丸:集采不再是只能剩几家企业的“吃鸡游戏”。 

▍按厂牌报量备受药企关注

“报量”环节的重大改变,是药品集采政策根本上的调整。因为报量直接关系到采购协议量的确定,也是“以量换价”的重要基础。 

过去的以价换量,是以自己的“价”去换别人的“量”,这让企业认为只要价足够低,就能换来足够多的量,所以逼得药企之间内卷式降价,甚至不惜低于成本价供货,最终导致产品断供、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出现。在全国上下“反内卷”的大环境下,集采机制作出重大调整,是符合政策大方向的。

本次集采报量明确:凡是医疗机构填报的中选厂牌,均需完成其对应的协议采购量。这给了医院更多的用药自主权。

在解读会现场,有一家医院的代表提问:“如果报了某厂牌产品的数量,但该企业最终并未中选,采购量如何完成?”对此,联采办相关专家解释称:若医疗机构填报的厂牌没有中选,则该厂牌的报量会由所在省份的主供企业供应。此外,医疗机构在报量时,应注意“一品两规”等政策做好衔接,合作选择报厂牌的数量。 

相比于过去,医疗机构在本次集采的报量时不仅要考虑广大患者、医生的临床使用习惯,同时还要考虑监管政策的执行性。这给了外资原研药参与集采的机会。一位长期关注药企集采的企业高管向健识局表示:本次集采报量,如果原研药能降价参与,肯定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医院报量也不是乱报,医保局要求,医院报的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2023年与2024年两年平均采购量的80%。但是顾晓风提到:对于限制适应症的品种,可以根据适应症使用量的情况如实填报,允许在历史平均采购量80%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而且,这次国家医保局明确放出口风:医院不必全部使用集采药。

有医院的代表在解读现场担忧,集采中选药品无法满足临床用药的情况怎么办?相关专家回应称: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药品,但不等于只使用中选药品。集采协议量要求是医院报量的60%-80%,对协议量之外的剩余部分,允许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组织选择采购非中选药。 

这一系列政策改变,背后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减少仿制药的恶性降价竞争,留住原研药、品牌药。可以说,第十一批集采是一次正本清源的尝试。 

▍进口药有望大规模参与集采

此次集采涉及55个品种均为竞争充分的成熟品种。其中口服释剂型共有23个、注射剂共22个,此外还有颗粒剂、吸入剂、口服液体剂、贴膏剂等多个剂型。健识局梳理发现:这55个品种中,包括了第一三共、安斯泰来、阿斯利康等多家跨国药企的原研药,基本都是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品种。 

过去,集采更注重价格的比拼,很多“进口药”选择直接退出公立医院市场。第十一批集采的政策调整后,业界期待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在集采市场上的一场较量。最终无论是进口药,还是国产药,期待广大患者用上更多价廉质优的药品。 

医保局也发文反复强调: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敦促各企业要做好自身成本收益核算,坚持理性报价,已经给足了暗示,希望参与集采的企业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合理定价保障供应,避免出现患者集中抱怨买不到药的情况。 

因此这次集采中的大品种还是不少的,如洛索洛芬贴剂/洛索洛芬贴膏剂,头孢唑肟、法莫替丁等注射剂,以及普伐他汀、达格列净、奥拉帕利等均为超10亿元的大品种。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头孢唑肟注射剂2024年在公立医院的销售规模大约是42亿元,是本次集采最为亮眼的品种之一。如果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又被迫退出,到时又会出现很多矛盾。 

全国药品集采政策的不断调整,正引导药企从“低价竞争”逐步转向“质量竞争+合理控制”的健康发展模式。业内普遍认为,第十一批轮集采所传递出的“以需锚量”方向,正成为“以量换价”机制的重要补充。药品价格的竞争有望逐步回归良性,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