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JAMA子刊:耳聋患儿恢复听力,听说效果超越人工耳蜗!复旦舒易来教授团队证实基因疗法优势
发布时间: 2025-07-24     来源: 医学新视点

遗传性耳聋影响全球高达2600万患者,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听力损失中占比高达60%。针对这类患者,目前尚无获批的药物,半个世纪来,人工耳蜗一直是治疗的金标准,但也只能恢复部分正常听力,30%的患者疗效仍然不佳。


针对遗传病因的基因疗法已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DFNB9)患儿安全有效。DFNB9是由于OTOF基因的突变,导致表达的耳铁蛋白(otoferlin)功能失常,无法正常将声音刺激信号从耳朵传向大脑,从而导致耳聋。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在针对OTOF突变的基因疗法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日前,舒易来教授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ogy)研究进一步证实:在关键听觉功能和说话感知方面,基因疗法显著超越金标准人工耳蜗植入术。研究成果为未来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证据。


这项研究纳入72例1-18岁先天性重度耳聋至完全性听力损失患儿,包括11例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平均3.7岁),以及61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平均1.9岁),并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在第3、6和12个月接受随访;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在相应时间点或更长时间间隔时接受1次评估。


患儿治疗前的耳聋持续时间、听力阈值和说话能力情况相似。研究团队设置了三类对照:

  • 仅接受基因疗法(8例)vs 人工耳蜗植入(43例)。

  • 双模式治疗(单侧基因疗法且既往接受对侧人工耳蜗植入,3例)vs人工耳蜗植入(18例),包括双重治疗 vs 双侧人工耳蜗植入,以及单侧基因疗法+关闭对侧人工耳蜗 vs 单侧人工耳蜗植入。

  • 接受双模式治疗的自体对照,包括基因疗法+人工耳蜗 vs 基因疗法+关闭人工耳蜗 vs 遮蔽基因疗法+开启人工耳蜗。


主要结局指标为听觉和说话感知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婴儿-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MAIS])以及听力、说话和音乐等测试进行评估。次要结局指标为听觉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失匹配负波(MMN)进行评估。


在12个月时仍接受随访的9例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均显示出稳定的听力恢复,平均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从>95 dB nHL(正常听力级分贝)显著改善至54.8 dB nHL。在不同的评估中,患儿的声音感知能力均有显著恢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听力阈值相当。不过,12个月时,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的平均听力阈值还高于人工耳蜗患儿,表明术后自然听力恢复速度不如人工耳蜗植入,但已有5名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在治疗后1年的听力与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相当


基因疗法组在多项其他测试中表现出优势,听觉和说话能力的改善速度更快,且在噪声环境中的表现和音乐感知方面更优。


仅基因疗法组在6个月(31.0 vs 23.5)和12个月(32.0 vs 28.0)时的IT-MAIS/MAIS评分显著优于人工耳蜗组。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1在治疗一年后能够说出单词和句子,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2在治疗7个月后能够说出英语单词,并在治疗一年后能够说出句子。


对于接受双模式治疗的患儿,接受基因疗法的(关闭一侧人工耳蜗)的患儿在安静环境下的环境声音识别方面表现优于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更可喜的是,12个月时,在噪音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测试中,基因疗法组(关闭一侧人工耳蜗)表现优于单侧人工耳蜗组(语音接收阈值-1.0 dB SPL[声压级] vs 5.3 dB SPL)。基因疗法联合人工耳蜗组的音准准确率达到66.6%,是双侧人工耳蜗组(37.1%)的近两倍。


基因疗法组在听觉信息处理速度上展现出明显优势。仅接受基因疗法的患儿的MMN潜伏期在6个月时比人工耳蜗组缩短0.03秒(0.20秒 vs 0.23秒),双模式治疗患儿的MMN潜伏期在12个月时也比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缩短0.13秒(0.08 vs 0.21秒),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先天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尤其是对于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基因疗法有望成为人工耳蜗之外的新型有效治疗选择。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