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疱疹病毒感染被认为是痴呆的致病因素之一。该假说认为疱疹病毒在人类中年时期进入大脑并保持潜伏状态,在免疫抑制、外周感染和炎症等条件下,疱疹病毒再活化,病毒活化的直接损伤和炎性反应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因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能有益于预防痴呆。但这一假设在临床上仍存争议,原因之一在于相关研究设计很难平衡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个体特征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移。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一项准实验(quasi-experiment)研究结果,表明有资格参与国家接种计划的人群随访7.4年内被新诊断为痴呆的风险显著降低了1.8%。
不同于常规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准实验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比较。研究数据来源于澳大利亚启动的国家免疫计划,根据该计划,截至2016年11月1日,年龄70~79岁的人可获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资格。这一要求导致,在2016年11月1日当天刚满80周岁不久、和即将满80周岁的个体,在疫苗接种资格上恰好截然不同,但除了年龄的微小差异外,这些人群的整体特征比较相似。
因此,研究以1936年11月2日出生(疫苗计划启动当天满80周岁)为切点,前后各浮动一定的出生时间差(纳入在此日前不久和在此日期之后不久出生的人群),来对比符合与不符合接种资格个体罹患痴呆的风险。在对照分析时,出生日期越接近1936年11月2日,对应参与者的数据权重更高。
本次研究随访期为2016年11月1日至2024年3月27日。研究结果显示,在7.4年的随访期间,相比于无接种资格的人群,有资格参与国家接种计划的人群被新诊断为痴呆的风险降低了1.8%(95%CI:-3.3~-0.4,P=0.01),具体分析4~7年不同年限的随访期数据后发现,有资格参与国家接种计划的人群罹患痴呆的风险始终更低。
研究还发现,同样有资格参与国家接种计划的情况下,相比不常去初级保健机构的人,那些频繁到初级保健机构就诊的人被新诊断为痴呆的风险直接降低了3.1%(95%CI:-5.7~-0.3,P=0.01)。
此外,研究发现,随访期内,基于出生日期来区分是否有资格接种疫苗并不影响高血压、高血脂症等15种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影响人群接种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文章表示,本研究与此前英国基于威尔士电子健康记录数据的准实验研究设计及结果相似。本次研究结果与英国研究结果相互印证,通过基于出生日期来区分人群是否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研究方式,证明了有资格参与国家接种计划的人群随访7.4年内被新诊断为痴呆的风险显著降低。
JAMA发表的同期新闻稿指出,痴呆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病毒等因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这或可部分解释为什么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有助于预防痴呆的发生。但尽管如此,大部分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不会为了预防痴呆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甚至不会为了预防带状疱疹而特意去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一项美国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中,仅有1/3的人接种了带状疱疹疫苗。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仍没有更行之有效的预防或治疗痴呆的措施,或有科学家们还将持续探索感染和针对感染的疫苗在预防痴呆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