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中药市场经不起金银花式窝里斗
发布时间: 2014-08-15     来源: 医药界

    8月12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连发13条微博,称国家药典委把南方地区传承上千年的“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把金银花作为山东“忍冬花”的专用名,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当日,国家药典委通过官网回应,称1977年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即陆群所指的“南方金银花”)列为金银花的植物来源,没有研究资料作为支撑,所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进入药典目录。

    金银花名称之争,看似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还带着经济和利益诉求。由于近年来,金银花的价格上涨较快,相关利益方就很容易借学术之名,来抢占正统的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讨论很难不受利益集团影响,无法始终保持学术的单纯和严谨,利益博弈和学术讨论搅和在一起,使情势变得复杂。

    从局部来看,金银花的名称争夺,的确能给胜出的一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让一个地方出现连片的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从全局角度来看,这样的争斗是典型的“窝里斗”,将对中药材的市场前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许多中药材有一个共同的软肋,即不能谈化学成分,因为一谈成分,现代医学认为有毒的物质,就会被拿来说事。然而,无论草药也好,矿物质成药也罢,所谓“带毒”者比比皆是,这在中医药体系内不算什么,因为中医讲究相生相克、以毒攻毒,几千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许多中药虽然“带毒”,但只要配伍合适,则不仅无毒,而且有公认的显著疗效。

    但现代医学认为,只要内含有毒成分,就会被禁止。这就是中药材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在国内也是如此,一些经受过几百年实践检验的良方,之所以不敢高调行事,不能成规模地生产,正是因为它经不起现在医学动辄在分子层面的成分分析,按照当前的医学和法律标准,只要过度讨论内在成分,许多中药材或方剂难免遭受质疑。

    回到此次金银花名称之争上,为了证明自己“正统”,双方不惜拿它的化学成分说事,这开了一个坏头。或许金银花不带毒,这样的讨论对其不构成伤害,但只要这样的博弈方式成为习惯,就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中药材或方剂经受不住类似的折腾。

    因此,不管细节上的是非如何,在宏观层面,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想办法息事罢争,并在今后的中药市场博弈中,尽量避免类似的争议形成气候。当然,要想中医药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总是“息事罢争”也不行,更积极的做法,是制订与西药不同的中药材标准,不能总是拿西医的理论来衡量中药。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医疗事务,增强话语权,进而参与有关规则的制订,为中医药发展创造更好的国内外条件。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