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创新药成本攀升、回报缩水!罗氏、BMS、吉利德等狂砍超30条管线
发布时间: 2024-05-20     来源: 药明康德

全球顶尖制药企业的“瘦身”计划依旧在继续。随着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的公布,多家跨国药企披露了其产品管线的变化,包括管线精简和临床终止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最新财报显示,包括诺华、罗氏、BMS、赛诺菲、阿斯利康及吉利德在内的6家MNC,合计砍掉了超30条管线项目。其中,赛诺菲和阿斯利康削减了不少的早/中期管线;吉利德则选择将CD47抗体所有6项临床全部移出研发管线;BMS计划在2025年前将削减12条研发管线,节省下来的资金将用于投资潜在重磅产品,例如细胞疗法Breyanzi等。

针对越来越多的MNC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缩减管线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医药行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正在迫使药企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趋势和研发生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所有人都越来越关注创新效率是否足够,回报是否充足,药企也变得更加聚焦,追求更高的效率,这些“战略调整”无疑将创新药的竞争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大刀阔斧地砍管线
巨头降本增效穿越周期
 

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之下,创新药领域面临重重考验。2023年,医药领域投融资下滑、IPO放缓,资本震荡所产生的影响陆续传导到产业链。在外部融资趋冷叠加业绩压力的影响下,部分药企开始上演“大减负”,既有企业关停旗下工厂、裁员降薪,也有企业缩减管线、调整重心。

事实上,资本困境是当前全球医药产业的共性问题,降本增效已成为国内外药企的普遍选择。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中,罗氏、BMS、赛诺菲、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的主题依然是降本增效。

财报显示,罗氏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为144亿瑞士法郎(158亿美元),比2023年第一季度的153亿瑞士法郎(约168亿美元)下降了6%,环比下降2%。报告期内,主要驱动销售增长的还是2019年获批治疗血液肿瘤药物Polivy(泊洛妥珠单抗)和2020年获批治疗乳腺癌药物Phesgo(培妥珠单抗),前者销售额同比增长70%,至3.87亿瑞士法郎(约4.24亿美元),后者销售额增长81%,至2.49亿瑞士法郎(约2.73亿美元)。

罗氏在更新第一季度业绩的同时,也宣布了其对研发管线进行优化的决策——“春季大扫除”。罗氏首席执行官Thomas Schinecker表示,此次剔除的重点是成功可能性“较低”的资产。

根据财报,罗氏在今年第一季度削减了六个项目,大部分处于Ⅰ期开发阶段。其中,罗氏放弃了用于实体肿瘤的camonsertib,这是一款潜在的BIC口服ATR抑制剂,用于治疗具有特定合成致死基因组改变的肿瘤,包括ATM基因改变。今年1月份,II期 TAPISTRY研究中第1名患者接受了camonsertib治疗,由此触发了一个40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但情况突然急转直下,半个月后罗氏突然宣布将终止协议,理由是出于对罗氏的管线和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进行审查后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瘦身仍是罗氏战略调整的一部分。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罗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管线精简,至今已终止了20%的管线。

BMS也是最新一批在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的同时,宣布战略调整的跨国制药公司之一。4月25日,BMS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表示,将实施一项全面的“战略生产力计划”,该计划包括组织管理结构重组,优化产品管线,并计划裁员2200名员工,此举旨在到2025年底节省约15亿美元。

据BMS首席医疗官Samit Hirawat透露,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2个方案已经停止或指定委外开发,包括免疫疗法Yervoy 的后续版本SIRPα- 和BET 靶向药物,并将在今年剩余时间内继续审查其产品线。

BMS在裁减冗余管线的同时,也在积极扩展研发管线。4月29日,Repertoire Immune Medicines宣布与BMS达成合作协议,开发针对3种自免疾病的“耐受疫苗”。根据协议,BMS将支付65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18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这一合作不仅为BMS的研发管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展示了其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深度布局。

“砍管线、停止临床试验,都是跨国药企用来穿越周期的常见做法,对那些数据不佳的项目及时止损。”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各种治疗方案层出不穷,美国FDA对新药审批要求的收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药上市的门槛在不断上升,这也导致了药企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及时止损和优化资源配置,才可以让跨国药企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创新药门槛持续提高
吉利德49亿收购“翻车”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在全球新药审批回归常态后,生物制药研发平均回报率(IRR)下降至1.2%,刷新近十年的最低纪录,这一数据反映了生物制药行业仍然面临巨额成本的现实挑战。

不仅如此,开发一项新药的平均成本走高至22.84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3亿美元;另一方面,这些新药的平均预测峰值销售额下滑至3.89亿美元。而平均开发一款新药的临床试验周期(Ⅰ期到-Ⅲ期)约为6.74年,其中传染病药物4.3年,代谢障碍药物5.2年,心血管药物6.1年,中枢神经系统药物6.5年,肿瘤药物11.6年。

总而言之,创新药的研发仍是“九死一生”;无论自建内部研发资源还是“购买”外部研发资源,都是制药企业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这就要求制药企业必须独具慧眼,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下注”。

日前,吉利德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66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时,吉利德也更新了管线进展,砍掉了十条管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处于争议中心的CD47抗体Magrolimab彻底遭到了吉利德的放弃,Magrolimab所有6项临床全部被移除研发管线,放弃继续开发,包括Magrolimab联合疗法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三阴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项实体瘤研究。

Magrolimab是一种潜在的first-in-class抗CD47免疫疗法,2020年,吉利德斥资49亿美元收购了CD47先驱Forty Seven,一跃成为CD47赛道的头部企业。

作为在巨噬细胞上发现的第一个免疫检查点,CD47在所有癌症细胞表面的高表达赋予了其广谱抗肿瘤潜力。但由于CD47在红细胞表面的广泛表达,也让靶向CD47药物的血液毒性变得十分凶险,这一特殊性让其研发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事实上,Magrolimab进入后续临床开发后遭遇接连挫折。

2022年1月,美国FDA因Magrolimab联合阿扎胞苷的临床试验中出现可疑意外严重不良反应(SUSAR),在各研究组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而将其搁置。而后Magrolimab接连不断地传来了临床试验停止的消息。2023年7月,因疗效不足,吉利德终止了magrolimab的一项MDS的Ⅲ期临床试验(ENHANCE)。2023年8月,吉利德又宣布美国FDA暂停了magrolimab在AML上的部分临床试验。

今年2月,吉利德宣布,终止Magrolimab所有血液瘤项目的临床开发。仅10天之后,Magrolimab的实体瘤临床试验同样也遭到美国FDA暂停。

“肿瘤领域的研发成本高于其他治疗领域,而临床试验成功的可能性又非常低。”有业内人士指出,CD47靶向药物研发之路经历了诸多坎坷,即便是吉利德、艾伯维等头部玩家也接连受挫。在创新药的研发周期中,“九死一生”本就是常态,成功并非易事,药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有所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审慎的策略,应对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跨国药企正在快速抡起“斧头”消减研发管线,聚焦更有前景的资产,为的是保持竞争优势。砍掉的项目或因技术不成熟、难成药,或由于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以及战略失误等原因。跨国药企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其管线项目的布局调整,值得业内密切关注。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