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远大医药:RDC药物ITM-11从IND受理到获批III期临床仅用一年!国内GEP-NETs患者有望迎来诊疗新选择
发布时间: 2024-03-26     来源: 凯莱英药闻

2024年3月24日,远大医药宣布,公司用于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全球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 ITM-11已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ITM-11是一款基于放射性核素偶联技术靶向杀伤治疗GEP-NETs的RDC药物;早在2023年2月,ITM-11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NMPA正式受理。

该药物由远大医药与德国ITM公司于2021年12月达成战略合作获取;根据协议条款,远大医药支付不超过5.2亿欧元的授权签约费及里程碑款项,以获得多款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及胶质母细胞瘤的创新型RDC 产品(TLX591、TLX 250、TLX101)在大中华地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

关于III期COMPOSE研究

本次获批的COMPOS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国际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ITM-11与最佳标准治疗相比,在高分化侵袭性2级和3级、生长抑素受体阳性(SSTR+)的GEP-NET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报告结局。该研究拟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全球11个国家入组至少202名患者。

关于ITM-11

ITM-11由两个分子成分组成:首先是Edotreotide(DOTATOC),一种源自奥曲肽的体蛋白类似物;其次是EndolucinBeta®(无载体添加的177Lu),一种合成的、低能量的beta-emitting治疗放射性同位素。

ITM-11与GEP-NETs表面高水平表达的生长抑素受体(SSTR)结合,将医用治疗性放射性同位素177Lu直接置于患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上,使其在肿瘤部位累积。177Lu被内化到肿瘤细胞中并发生衰变,释放出最大半径为1.7毫米的医疗辐射(电离β辐射)并破坏肿瘤组织。

无载体的177Lu与目前常用的有载体177Lu核素产品相比,拥有更高的比活度和纯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长半衰期杂质少,放射污染小。此外,ITM-11已经获得FDA和EMA的孤儿药资格。

上述III期研究的启动是基于一项在 56 例转移性和进展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患者中(50% 胃肠,26.8% 胰腺,23.2% 其他原发部位)中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期研究结果,试验显示:ITM-11可以在这个晚期患者群体中提供有希望的疗效和安全性,分别实现了17.4个月的中位PFS(mPFS)和34.2个月的总生存期,GEP-NETs的mPFS为34.5个月;此外,GEP-NETs的客观缓解率(完全/部分缓解)为54.2%,完全缓解率为25%,其中78%在整个随访期间保持不变。在安全性上,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事件。

关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EP-NETs)

神经内分泌肿瘤产生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被定义为一种罕见的疾病;每年每10万人中有5-6个新病例被诊断出来。

75%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胃肠或胰腺来源的,因此被称为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在消化系统或身体的相关部位发现。GEP-NETs通常没有症状,并且难以诊断。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常常在晚期被诊断出有转移,并且手术的可能性有限。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数据,2020年,中国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新发确诊病例为71,300例,发病率逐年上升。《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2021》中显示,基于177Lu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在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等指标方面比目前临床一线使用的高剂量奥曲肽(生长抑素类似物)明显要好,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临床获益。无载体的177Lu的ITM-11存在着较为理想的应用空间。

远大医药用于诊断GEP-NETs的RDC产品TOCscan®可与ITM-11形成产品组合,实现对GEP-NETs的诊疗一体化,有望为我国GEP-NETs患者提供全新的诊疗方案。

关于远大医药

远大医药是一家集制药科技、核药抗肿瘤诊疗及心脑血管精准介入诊疗科技、生物科技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国际化医药企业。目前,公司旗下拥有30多家成员企业,聚焦包括呼吸及重症抗感染、心脑血管急救、抗肿瘤(免疫治疗)、核药(介入治疗、RDC)抗肿瘤、心脑血管精准介入高端医疗器械、眼科、生物科技和精品原料药为代表的多个业务领域。

远大医药积极对外合作,布局RDC 产品,包括:

2019 年与鼎晖投资共同通过收购澳大利亚公司Sirtex 进军核药领域。

2021 年,远大医药与澳大利亚Telix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获得系列创新RDC 产品的大中华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

2022 年,远大医药以2500 万欧元认购德国ITM 公司的新股份,并获得3 款全球创新型RDC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

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了远大医药-山东大学放射药物研究院,借助山东大学实验核医学研究所在放射性核素研究的基础共同进行RDC药物的研发。

公司在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目前已储备14款创新产品,其中9款为RDC创新药,涵盖68Ga、177Lu、131I、90Y、89Zr、99mTc在内的6种放射性核素,覆盖了肝癌、前列腺癌、脑癌等在内的7个癌种;其中,已有4款 RDC创新药获批开展临床研究,其中3款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包括诊断前列腺癌的产品TLX591-CDx、诊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产品 TLX250-CDx,以及治疗GEP-NETs的产品ITM-11。

截至目前,远大医药是进入中国III期临床研究中诊断和治疗类RDC创新药总计储备最多的企业,也是全球范围内在核药抗肿瘤领域拥有最丰富产品管线和诊疗一体化布局的创新药企之一。

关于RDC

RDC是一种将精准靶向分子 (单抗或多肽/小分子,Ligand) 和强力杀伤因子 (核素,Radioisotope) 用连接臂 (Linker) 螯合剂(Chelator)偶联在一起而设计开发的药物形态;得益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RDC可实现高精度诊断及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易耐药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核药靶向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RDC的结构类似于ADC 药物,据简一生物官方公众号,RDC 机制为利用抗体或小分子介导特异性靶向作用,将细胞毒性分子或成像分子如放射性核素递送至靶位置,从而将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放射线集中作用于组织局部,在高效精准治疗的同时降低全身暴露对其他组织造成的损伤。核素带来的放射性射线所产生的能量可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消灭快速分裂和生长的癌细胞。

根据靶向配体的不同,可细分为抗体偶联核素药物(ARC)、小分子偶联核素药物和多肽偶联核素药物(PRC),其中多肽偶联核素药物是目前的热门研发方向。

RDC 具备诊疗一体的优势,实现疾病诊断和治疗双赢。在诊断层面,通过连接诊断核素进入人体,利用分子影像方式监测诊断试剂及其靶点结合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看见其靶向需要治疗的肿瘤位置;在治疗层面,同一药物结构加载治疗核素后,相应治疗核药仍然会结合到上述诊断试剂结合的肿瘤靶点上,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具体优势包括:

机制方面:核药依靠直接的核素内照射,可降低肿瘤细胞的放射抵抗的耐药机会。

靶向配体:除了大分子的单抗以外,还可以是体积更小的小分子或多肽等,更容易让RDC 通过渗透作用深入肿瘤内部,更不容易产生耐药。

RDC具有诊疗一体化、潜在适应症广泛、行业壁垒极高等特点,因此成为当前热点,投融资金额不断提升,2022 年全球融资额近7 亿美元。

2016年后全球已有11款RDC药物获批上市,其中FDA一共批准了9 款RDC 药物,涉及6 个新分子实体;其中,Novartis 是该领域的领跑者,拥有多款RDC药物。POINT Biopharma、Telix、ITM、拜耳等也在积极布局RDC赛道,多款肿瘤治疗产品处于临床阶段。

2023年,Lutathera和Pluvicto的总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4亿元)。Lutathera 上市当年销售额即突破1.6 亿美元,但由于Lutathera 获批的适应症为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罕见肿瘤,市场需求有限,上市后第二年达峰后,基本稳定在约4 亿美元的销售额,2023年销售额增长至6.05亿美元。Pluvicto在2022年被FDA 获批用于治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有望接力Lutathera 打开更大市场空间,2023年销售总额达9.8亿美元,同比增长261%。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