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JPM来了,撒钱“疯”了!强生20亿美元收购Ambrx,诺华3天扫货2家中国Biotech。谁还会出手?
发布时间: 2024-01-10     来源: E药经理人

真是前所未有!JPM前夕,MNC撒钱撒疯了,诺华超40亿美元扫货中国小核酸,强生20亿美元收购Ambrx,默沙东心痒难耐买了T细胞公司。大额交易如天女散花,业内人士:别急啊,更大的买卖还在路上呢。

E药经理人的预言果然应验,1起20亿美元买卖只是开始,4天后立马来了笔翻倍的小核酸BD交易。时间更是微妙,就在JPM大会前夕。有投资人直言,别急,更大的交易快来了,说不定就在JPM盛会上演。

此次主角舶望制药一夜成名,能耐在于一举拿下了大额交易,且成立时间还不到3年。凭借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总金额不超过41.6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及分级特权使用费,该合作所涉金额一举成为2024开年以来交易金额最高的一笔License-out,同时也是迄今小核酸领域的最大一笔对外授权交易。

舶望与买方诺华签订了两份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涉及一项I/IIa期心血管管线的海外权利、一项I期心血管管线的全球权利、以及不超过两个其他靶点心血管管线的选择权。

这笔大额小核酸交易为何花落舶望?诺华又打的是什么算盘?而在格外盛产大型BD的JPM大会前夕,强生又紧急出手买下曾经的ADC明星标的,默沙东独辟蹊径收购T细胞公司,密集的并购与BD,是否还会掀起更加疯狂的浪潮?

舶望的“爆款+早期BD”式逻辑


天地苍茫论英雄,近期License-out交易看花了眼,但舶望在其中有些与众不同,别人花了至少5年的时间走到聚光灯下,舶望成立时间还不到3年。

买方诺华是一家看重哪个领域就会“All in”的“事业型”大药企,但在近两年收购初创siRNA公司和买入管线的经历中,很少看到诺华像此次这样大手笔。看中了舶望好几条关键的早期管线,并不惜用惊人的高溢价向舶望展示诚意,这也侧面说明了舶望管线和背后的平台价值。

近4年的核酸研发风浪中,小核酸药物企业没有在浪尖上起舞,舶望同中美瑞康、圣因生物、瑞博生物等近期有BD交易的同行一样,很是低调,但在ADC这样的大潮流之外,还能有这样的BD战绩,注定以后是在聚光灯下。

很难忽略的一点是,小核酸药物成药并不容易,先驱枯坐十几年冷板凳,Biotech几番探索无果,国内有成立10年及更久的企业,管线数量仍寥寥,进度不过早期。这一背景下,舶望极高的产品推进效率和执行力如一招绝杀。

别看成立时间短,但舶望2年多就开了27条管线,有多条潜在FIC管线,也有一些是市场规模颇大的Fast follow产品,对应疾病领域很是丰富。仅面向心血管领域就开了9条,另还覆盖了罕见病、代谢、神经和抗病毒等疾病领域,已经进入临床阶段项目目前是4个,第5个项目已提交临床申请。针对ANGPTL3 、AGT、HBV、PKK等不同靶点布局siRNA产品、申请专利的速度很快,筛选和优化能力得以体现。这一效率在小核酸领域不可小觑,多数成立比舶望早个5年、10年的企业,管线不及后者丰富,进入临床阶段的速度也不及他快,其进度已快速跃至国内靠前。

有着高于同行的研发效率,离不开底层技术、人的经验和资本的加持。

底层技术平台和专利是小核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恰恰是能否让产品顺利BD出去的关键因素。舶望建成技术平台的时间很早,且其自研RADS平台与全球小核酸药物“先驱”AInylam相关技术头对头相比,RADS产生的药物可以在更低的剂量下达到更好的药效和持续时间。

人的经验能够助推研发执行力。舶望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于Arrowhead,舶望的GalNAc平台与Arrowhead的NAG系列有相同之处。Arrowhead是小核酸领域几大老大哥之一,Alnylam与其分别位列行业一、二,历经数年苦旅做技术积累和平台搭建,在行业落寞时选择坚持而不是放弃。从Arrowhead出去的人各展身手,几乎都揣有全流程的siRNA药物全流程开发和布局经验,当然,或许也都带了一股韧劲。

当然,研发效率离不开资金。2023年11月,舶望刚刚完成了3亿元的A+轮融资,由国投招商领投,华盖资本、元希海河基金、三一创新投资跟投,去年,其A轮融资金额超过了4亿元。

细看舶望这家小核酸新秀,其发展风格与Alnylam很相似。Alnylam很早就将合作视为“基因”,舶望也是在产品很早期就选择打包出去,如今Biotech或许都明白要将合作刻进公司的内核,但如何把合作玩明白,让它发挥最大的效应,确实是中国的Biotech们都缺少的。

果然,舶望联合创始人舒东旭曾在一起采访中透露,希望舶望能成为AInylam的模式,以技术作为驱动,做首创新药,以“爆款”药物加早期BD合作解决现金流和发展问题。

诺华的算盘更响了


诺华将小核酸公司舶望数款管线收入囊中,细品之下并不意外。

实际上,舶望与诺华早有渊源。翻开舶望官网,现任首席营销官詹姆斯·金或是双方此次合作的关键人物。此前,他曾担任诺华中国临床开发负责人,成功带领团队开展siRNA药物Leqvio(inclisiran)的亚洲III期研究。该款药物便是诺华重磅小核酸药物,同时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小干扰RNA(siRNA)降胆固醇(LDL-C)疗法。或许,这份羁绊也为诺华与舶望搭桥牵线。

固然有“人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任何一家公司所做战略决策,必然抛不开其所处市场环境而言。

在瘦身的语境下,诺华已挣扎许久,逐渐将未来的引擎从内部研发转向外部创新,通过BD持续寻找后续重磅管线。这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Informa/Citeline公司发布的《2023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观点也不谋而合,全球大药企主要管线资产越来越依赖外部引进。

这一转向卓有成效。如奠定诺华小核酸领域领军地位的就是来自外部的产品Leqvio(2021年底上市)。2019年,诺华以近百亿美元并入MDCO公司(Alnylam授权),从而获得的小核酸药物inclisiran,一举打响小核酸药物慢病市场之战。此外,2017年、2018年先后从外部引进的两款治疗性RDC药物如今也成为了诺华“重磅炸弹”潜力单品。

尝到了甜头的诺华愈发明确了自身定位,直接放言主攻三大新兴技术平台,小核酸领域便赫然在列,其余两大领域分别是细胞基因疗法以及核药,并在三大领域持续All in,建立了领先优势,逐渐成为新兴疗法的“弄潮儿”。

而围绕该战略,诺华的一系列BD背后的动机则有了出口,无疑是“挑梁筑基”。

单就看最近半年,诺华就数次向小核酸出手。

2023年8月,诺华宣布与小核酸领域“元老级”公司lonis达成合作,合作开发脂蛋白(a)——Lp(a)驱动心血管疾病(CVD)领域新药;紧接着在9月,诺华又斥资10亿美元收购初创RNA疗法公司DTx Pharma,摘得后者递送领域的脂肪酸配体共轭寡核苷酸(FALCON)平台。而今年开年对舶望管线的BD更是将小核酸的热潮推至高点。

诺华在目标领域的不遗余力彰显地淋漓尽致。一言以蔽之,在新兴领域,作为先行者的诺华只有建立更强的关隘,方能强者恒强,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而建立关隘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将潜力重磅产品收入囊中。当前,能与诺华在小核酸领域一争的选手并不算多,而不缺钱的MNC更是有着较强的自有吸引力,成为Biotech的优先售卖选择。

当下,舶望数条极具差异化优势的小核酸管线也正好能对诺华自身资产进行查漏补缺,有望提升其潜在价值,是诺华持续加强补足既有优势领域的重要落子。

在其余两大重点布局领域,诺华同样践行着“All in”路线。开年第一笔交易,诺华就给到了新型基因治疗,以13亿美元合作Voyager,获得其TRACER衣壳发现平台的使用权。随后对信瑞诺的收购,也是在加强其四大核心领域之一的肾脏及代谢领域的布局。

另针对核药这位当红炸子鸡,诺华Pluvicto放量更是迅速,有望达到30亿美元的销售预期。而今,在新疗法领域保持强势地位的诺华,也正在疯狂投资设立全新核药生产基地。

此外,诺华专注于扩张和纵深新兴疗法版图的同时,也不吝以重金利用前沿科技挖潜新分子、提高做创新药的效率。在官宣与舶望交易的同日,诺华还与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AI制药企业Isomorphic Labs建立战略研究合作,合作重点是研发针对三个未公开靶点的小分子疗法。根据协议条款,除了获得诺华对部分研究费用的资助外,Isomorphic Labs还将获得诺华3750万美元的预付款。依据其表现,Isomorphic Labs还有可能获得高达12亿美元的里程碑奖励。

一场新颖而专注的筑基战,诺华打得正酣。

最后,不得不提,对于舶望这一类在新兴技术领域进展较快的Biotech公司来说,可以期待未来更大型、更密集的交易诞生,有投资人向E药经理人表示,“与大公司的BD交易周期一般在9-12个月。在今天开幕的JPM大会上,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大的交易披露出来,那也就代表着国内的小核酸领域在全球舞台上能够有一席之地。”

就在8日晚间,不差钱的MNC再次开启“攻城掠地”。先是强生宣布20亿美元收购Ambrx Biopharma,后者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拥有专有的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用于设计和开发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默沙东也不示弱,宣布以每股23.00美元现金收购Harpoon Therapeutics,总股本价值约为6.8亿美元,后者是一家开发新型T细胞接合剂(T cell engagers)的临床阶段免疫肿瘤学公司。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