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冬凛冽,医药行业基本每天都被各种裁员、出清、砍管线、破产倒闭的新闻充斥着。
但一个“反常”现象是,BD交易和并购案例较之于去年不但没有减少,规模反而增加了。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出现了一条重磅新闻:阿斯利康正式收购亘喜生物,总交易价值约12亿美元。
“这说明中国Biotech的管线质量越来越好了,前沿性、IP力还是研究质量,都做到了行业头部!”对于该并购案,有从业者欣喜地评论道。
感慨行业的积极变化之余,经过梳理,我们发现今年的TOP10并购案相比去年出现了如下新趋势:
MNC大大加强了并购力度,直观体现就是金额的增加,去年TOP10入门门槛是14.3亿美元,今年翻了数倍,达到了41亿美元;第一名更是从278亿美元飙升到了430亿。
入门门槛提高,收购方体量随之增加,去年优时比、住友制药、Incyte这些中等规模公司作为收购方跻身了TOP10,今年除了渤健和安斯泰来,剩下的收购方都是市值千亿美元以上的巨头。
今年TOP10收购案中适应证更加聚焦,主要分为肿瘤、免疫和神经科学三大领域。
以前外资企业到中国寻找标的,形式无外乎BD管线资产和股权投资,随着阿斯利康正式收购亘喜生物,标志着首家被MNC公开整体收购的中国Biotech出现。
谁是2023最亮的“仔”
这一年全球研发最火热、被广泛押注的领域,一定少不了ADC的名字。虽然在TOP10中仅占两席,但金额却占了近一半。
今年3月,辉瑞就已经宣布同意以430亿美元收购Seagen,12月,这笔交易正式完成。辉瑞方面表示,Seagen预计将以2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8年实现77亿美元的业绩收入。
上个月底,艾伯维宣布101亿美元收购ImmunoGen,展开了本年度ADC领域另一笔重磅交易。对此艾伯维指出,收购的理由主要在于利用FRα ADC药物帮助艾伯维加速进入实体瘤领域,为艾伯维未来十年贡献有意义的收入增长。
资料显示,这两笔收购完成后,2022年实现商业化的15款ADC药物中MNC已经拥有了13款,牢牢掌控住了市场份额。
神经领域的收购占据了三席。分别是BMS收购Karuna,艾伯维收购Cerevel和渤健收购Reata Pharmaceuticals。
Karuna的最重磅管线名为“KarXT”,是一种口服的、在研的M1/M4首选毒蕈碱激动剂,用于治疗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中的精神症状。目前FDA已经受理了其新药上市申请,如成功获批,KarXT将成为数十年来第一个具有新的药理机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Cerlevel正在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癫痫等精神类疾病的药物。Cerevel的实验性药物Emraclidine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目前正处于中期试验阶段。据艾伯维公布的一份新闻稿,Cerevel将特别加强艾伯维在精神和神经疾病治疗领域的治疗产品组合。该公司表示:“这些领域仍有大量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渤健以溢价59%的价格收购Reata Pharmaceuticals走的是罕见病路线。今年3月,Reata 的Nrf2激动剂Omaveloxolone作为FIC药物通过FDA获批上市。该药物经过9年的开发,适应证为超级罕见病“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症”。但更重要的是,Nrf2激动剂可以改善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这是对抗阿尔茨海默氏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与渤健多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路线不谋而合。
TOP10中免疫相关占比亦相当高。有默沙东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罗氏以71亿美元首付款和1.5亿美元的近期里程碑付款收购Telavant,两者都在同一个靶点TL1A 上发力,适应证都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新技术手段方面,核药是一个仍在蓝海的领域,通过对RayzeBio的溢价100%收购,BMS抢先占据了一个身位。资料显示,RayzeBio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是“RYZ101”,旨在向肿瘤输送合成放射性同位素锕-225,评估该药物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的流程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如果Ⅲ期临床能获得成功,它有望成为第一个获批的锕-225放射性药物疗法。
MNC缘何寒冬频出手
有趣的现象是,在寒冬中,并购案的金额不但没有减少,相比去年有了显著增加,2022年11月中旬至2023年11月中旬的并购活动与之前12个月期间的并购活动交易金额增加了37%。
问题的答案并不难解。基于自身的产品和战略需求,MNC为了补强优势领域,应对专利悬崖,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以TOP10中连续出现了三次的BMS为例,其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珍珠链”计划,此后数年间通过不断的收购和联合开发,获得数十个在研品种,开启了多元化之路。
2009年8月,BMS以24亿美元买下的抗体药物制造商Medarex,获得两条产品线Yervoy和Opdivo,造就了肿瘤免疫领域的先发优势。
2019年11月,成功完成对新基(Celgene)740亿美元的收购,获得血液学、免疫学、炎症等领域多个极具潜力的产品管线,达成医药史上最大企业收购案。这笔交易也很快带来了回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重磅炸弹”药物来那度胺Revlimid次年全年销售额达到了121.06亿美元,迅速成长为BMS新的业绩支柱。
2020年10月,宣布以131亿美元收购MyoKardia,进一步补充和拓展心血管药物的产品管线。
但这一系列剥离与并购中总会产生“青黄不接”的窗口期。随着Revlimid于2022年专利到期,以及O药销售增长势头日益趋弱,BMS营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今年三季度营收约为110亿美元,同比下降2%。
新产品放量也不及预期,在三季报电话会议上,BMS表示,包括CAR-T药物Abecma、心脏治疗药物Camzyos、贫血治疗药物Reblozyl、银屑病药物Sotyktu在内的多款新药推广时间比预期更长,新产品组合的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的时间不得不推迟了一年。
营收压力下,BMS亟需找到下一个拳头产品。今年10月,BMS以58亿美元购Mirati Therapeutics,囊获KRAS抑制剂,加强肿瘤学产品管线组合;12月22日,宣布以140亿美元收购Karuna公司,重磅押注精神分裂症市场;12月26日,以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在核药领域布下一子。
除并购以外,BMS今年的BD动作也相当频繁,近期与百利天恒8亿美元首付款及84亿美元潜在总额的合作更是创下了全球ADC领域BD交易之最。
类似的压力并非BMS独自在面对。有分析人员做过测算,在美国和欧洲的19家大型生物制药公司中,BMS、安进和辉瑞三家企业受仿制药威胁最大。2030年,BMS、安进和辉瑞可能被仿制药蚕食的业绩预计将高达各家公司2025年总收入的47%、29%和28%。安进旗下明星产品中有9种在2021年至2030年之间面临专利到期的困境,辉瑞到2030年将失去11种药物的专利独占权。
对此,各家MNC给出的应对方式都大同小异:安进在2022年TOP10并购案中占得两席,并且以278亿美元收购Horizon Therapeutics拔得当年头筹;辉瑞则贡献了今年最大的一起并购案——430亿美元收购Seagen,是有关ADC药物领域迄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
未来继续分化,强者更强
普华永道一项研究将2022年11月中旬至2023年11月中旬的并购活动与之前12个月期间的并购活动进行了比较,得到了一个统计结果:尽管交易金额增加了37%,但交易数量却下降了8%。
这个结果看上去很有些反直觉。现状是,超过半数的生物技术公司没有足够现金维持超过18个月的运营,纷纷放低姿态,将融资阶段提前,储备现金好过冬,整体并购环境向买方倾斜。按此逻辑推测,买方应该会趁机压低价格“扫货”,使得交易数量变多,平均交易金额下降才是。
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有分析人员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尽管新冠疫情造成的波动逐渐消退,但由于利率长期走高、地缘政治危机导致的经济脱钩和供应链重塑仍在持续。面对一系列不确定性,投资方的态度变得更加务实。体现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中,就是青睐确定性更高的后期管线,更关注并购带来的利润增长而不是估值增长。
这就使得那些临床数据更好、管线推进到相对后期、确定性更强的公司得到了更多青睐,有能力趁机提升溢价,小范围内形成了卖方市场。
优质资产溢价更高的另一边,是相对劣质的资产正在不断遭到剥离。安永一项对过去11年7000笔交易的研究表明,在剥离和收购资产方面更积极的公司,其资本回报率(ROCE)相比那些不够积极的公司高出了67%。这项研究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每一年都会进行更新,并且今年比前一年显示出了更明显的分化。
由此可见,未来一年,大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行业仍将会处于一个结构性分化的状态。强者恒强,弱者淘汰。
普华永道还预测,随着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创新上的竞争仍然保持激烈。对于在技术创新确有突破、坐拥强大临床数据的企业,IPO窗口会在2024年逐渐重新放开。除了传统的IPO和并购形式以外,行业还会在资产互换、利润分配、创立合资企业等方面进行许多形式的金融创新。目的是保证有更多研发资金注入管线的同时,让关键研发人员能够始终保持对研发进程的掌控。
BMS与百利天恒的合作正是形式创新的体现。根据公告,百利天恒需要与百时美施贵宝分担BL-B01D1全球开发费用,以及在美国市场的利润和亏损。百时美施贵宝将获得中国大陆的销售分成,美国和中国以外,百利天恒将获得百时美施贵宝的销售分成。
这意味着该笔交易形成了利益深度绑定,百利天恒将与百时美施贵宝共担海外临床风险,同时倘若未来这款药物能成功获批上市,相比传统的BD交易,百利天恒能够分到的利润也会更高。
具体适应证和技术方向上,肿瘤、免疫等领域的精准医疗仍是风口,减肥和心血管领域也会继续复兴,生物药会越来越多地取代小分子药物。被投企业除了在研发创新层面进行发力,可能还会引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推动商业模式的重塑,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阿斯利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对于中国的Biotech而言拉开了一道全新的帷幕。中国毫无疑问将会加入竞争,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