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基因疗法历劫:FDA一天批俩,却引股价狂跌40%,A股“基因”概念也飘绿,谁之过?
发布时间: 2023-12-13     来源: E药经理人

FDA同日批准同一治疗领域的两种路线基因疗法,背后的研发公司却都股价大跌,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一位长期跟踪蓝鸟生物的分析师怎么也没想到,仅仅六年蓝鸟生物就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他还记得,2017年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在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召开,那一年蓝鸟生物是会场中绝对的焦点,其带来的BB2121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以“3个月客观缓解率达到100%,27%完全缓解”的临床数据惊艳全场。彼时,蓝鸟生物股价飞涨超50%,直逼100美元/股。

然而,时间到了2023年,又到了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召开之际,蓝鸟生物已经为市场带来了多款CGT疗法产品,其治疗镰状细胞病(SCD)的基因疗法Lyfgenia也在会议召开前夕获批,然而让这位分析师没想到的是,蓝鸟生物的股价已经不足3美元,市值甚至不足当年的二十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与蓝鸟生物Lyfgenia同一天获批的还有Vertex和CRISPR合作的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同样也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这也是全球首款获得FDA批准的基因编辑疗法。

FDA一天批准两款基因疗法,它们背后的研发公司却迎来股价大跌,截至美国时间12月8日下午收盘,蓝鸟生物报2.86美元/股,跌幅40.54%;CRISPR Therapeutics报64.54美元/股,跌幅8.08%。这背后是否释放出市场对于基因疗法的态度?

另一方面,FDA同日批准同一治疗领域的两种不同的基因疗法,Lyfgenia定价310万美元,Casgevy定价220万美元,FDA是否意在鼓励竞争,让两款产品“卷价格”?不过有观点认为Casgevy“降维打击”Lyfgenia,这一赛道也要开始卷了?

如果视角回到国内公司,涉足基因疗法的上市公司舒泰神今日发布公告称,因有效性未达预期决定终止其处于Ib/II期阶段的产品STSG-0002的后续研发,而国内在基因编辑领域几乎没有上市公司的身影。那么,基因疗法领域让中国公司望而却步的原因又是什么?

CRISPR与蓝鸟之战:胜一方,或共输


无疑,两种获批治疗镰状细胞病的疗法都走在了同领域最前面的位置,突破性价值绝无仅有。但同在基因疗法这个生存无比严苛的“丛林”,两者内部之争或会分个高下,但一致面向现实,或都必然迎来生死攸关的关键时间节点,难论输赢。

蓝鸟如今也许笑着比哭着还难看。比起顶着首个CRIPSR/Cas9 基因编辑疗法光环的Casgevy,走慢病毒载体路线的蓝鸟生物Lyfgenia,在屡受质疑后尚且与“后来者”同一天并跑,且不占价格优势,实在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在资本市场表现上,蓝鸟如今仅3亿美元的市值与CRISPR一路上涨至50亿美元的表现对比起来,更是难堪。

蓝鸟Lyfgenia有苦难言。约在7年前便启动了研发,但此后,该产品的上市申请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尤其在2021年,FDA 叫停了该产品面向18岁以下镰状细胞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原因是有患者发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此后,又由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出现了贫血现象,FDA于当年年底再次对Lyfgenia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部分搁置。

该产品是蓝鸟行至死穴活下去的一大筹码,然而却在同一天被告知要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想想也是惨。

基因疗法领域,技术迭代本就最为严苛。近年来,蓝鸟的慢病毒载体路线屡受质疑,市场目光被同一领域更为前沿的CRISPR技术路线所夺取。

2013年前后,蓝鸟手握的慢病毒载体体外编辑技术还炙手可热,蓝鸟生物正是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彼时登陆纳斯达克,完成了1.16亿美元的IPO。接着在市场利好下,蓝鸟生物先是与BMS就CAR-T细胞疗法达成合作,后又跟再生元就开发和商业化新的细胞疗法达成合作。然而,蓝鸟辜负了市场对它的高期待,过去3年一路暴跌近99%。2020年起,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关闭欧洲业务、美国监管提交被推迟、经营被诟病……

2021年,其“余粮”缩短至只能支撑1年多,命运全部押注在FDA的审查批准上,叠加资本寒冬,蓝鸟不得不狂裁员、搬迁总部等方式来挤出现金流。已上市产品销售情况也是一路坎坷,远不及预期,自1992年成立以来,该公司每年都处于净亏损状态。曾经为蓝鸟生物造创造光荣与梦想的人,也开始先后离它去。

回到2013年,CRISPR公司才初初成立。而CRISPR技术是继初代ZFNs、二代TALEN之后最为主流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2012年由两位女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Jennifer A. Doudna开发,被称为最为锋利的“基因剪刀”,两位科学家也于2020年斩获诺贝尔化学奖。顶着诺奖光环的Emmanuelle 创立了CRISPR Therapeutics,此后CRISPR与福泰、拜耳等多MNC达成了合作,备受业界关注。2016年,CRISPR在美股上市,上市时市值不到6亿美元,如今其市值已翻8倍,成为基因编辑领域市值最高的公司。

但回到现实,面向未来,作为CRISPR基因编辑领域跑出来的第一家公司,备受瞩目的CRISPR Therapeutics为何在获FDA批准后,也得到了股价下跌的反馈?

科学价值必然受到了业内肯定,毕竟11月在英国获批上市时,该公司股价大涨28%。但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此次股价反倒有轻微跌幅,或主要是对同领域零商业化基础的担忧,即便比同疾病领域的蓝鸟生物产品便宜,但定价仍旧为天价,那更高的实际交易价格能不能降,如何降?

除此之外,虽然FDA肯定了Casgevy 的安全性,但仍不能排除有任何潜在风险,还需收集更多临床证据(在回输等不同步骤中可能仍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另其药效能否持续,还存在很大的问号。

不过,基因编辑领域仍然是受到MNC玩家趋之若鹜的领域,例如诺华正在和Intellia合作研发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OTQ923,也是针对镰状细胞病患者;诺华还曾引进Precision BioSciences的基因编辑技术,共同开发血红蛋白疾病产品;前不久,辉瑞也曾宣布与碱基编辑公司Beam宣布达成合作,共同推进肝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三个罕见遗传疾病的体内碱基编辑疗法;拜耳也曾与基因编辑领域的公司Mammoth Biosciences达成合作,开发创新体内基因编辑疗法。

上市公司“失声”基因编辑疗法


有意思的是,伴随蓝鸟生物和CRISPR两家公司的产品获批,国内涉及“基因”概念的几家上市公司也遭遇了股价大跌,截至今日收盘,贝瑞基因跌6.13%、睿昂基因跌4.04%、三元基因跌7.37%、和元生物跌8.9%。更有意思的是,贝瑞基因、睿昂基因两家公司并非制药公司,而是基因测序、体外诊断领域的公司,前者更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直言,“暂不涉及基因编辑。”而三元基因、和元生物,前者聚焦于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后者则是一家CGT CXO公司。

虽然未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公司的股价下跌与FDA批准两款基因疗法的上市有关,但这也反映出国内的基因疗法公司都较为年轻,鲜有上市公司涉足,尤其是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领域,几乎没有上市公司的身影,甚至连旗下投资都少见。

事实上,基因疗法其实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CRISPR/Cas9基因编辑是其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基因进行改造,并非所有的基因疗法都会用到这项技术。
E药经理人根据IT桔子数据统计,国内共有超过110家布局基因疗法的公司,其中有近50家公司布局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Biotech方面,成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融资轮次也已经到了D轮、E轮;大药企方面,三生制药、人福医药等公司有所布局。

具体而言,国内较为后期基因疗法仍然是腺相关病毒(AAV)疗法,信念医药和纽福斯两家公司的产品在国内进展较为领先,相继进入了临床III期。其中信念医药的BBM-H901用于预防B型血友病成年患者出血;纽福斯的NFS-01用于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此外,方拓生物、天泽云泰、嘉因生物等Biotech公司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管线也已经进入了临床II期阶段。

大药企方面,三生制药曾在2019年投资了一家名为GenSight Biologics的法国Biotech,这家公司是全球最早开展光遗传学基因治疗研究的公司,其基因疗法LUMEVOQ已经完成了临床III期试验,不过在今年上半年因数据不足撤回了向EMA的上市申请。此外,这家公司目前也已经退市。

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领域,国内公司的研发进度则更为靠前,仅有博雅辑因、邦耀生物等公司的管线刚刚进入了临床阶段,其中博雅辑因的ET-01,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也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

邦耀生物的BRL-101也是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目前已经公布了部分临床数据,截止2023年7月20日,10例患者给药后随访时间24.6个月,10例(100%)获得脱离输血依赖,TI持续时间最长者已达到37.2个月。

此外,本导基因的BD111虽然在今年刚刚获批IND,但该产品是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该产品也已经在美国获批临床,是全球首个CRISPR抗病毒基因编辑药物。

而针对基因疗法在国内的挑战,百万元级别的细胞疗法支付难题尚且悬而未决,百万美元的基因疗法简直难上加难。曾有基因疗法Biotech负责人对E药经理人表示“如果支付端问题不解决,前期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远未到讨论支付问题的阶段,因为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递送载体的技术难点也仍未解决,例如怎么去增强基因递送载体的靶向性;病毒载体靶向神经系统时,怎么较好地去跨越血统屏障,实现更高效率递送;新的递送载体问题以及基因疗法的药效可持续问题。他直言,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实现突破,基因疗法的成本也将有很大的降低空间,支付端的压力也会减轻。

此外,该企业负责人还表示“得生产者得天下”,实验室中的研发让大家看到了基因疗法的潜力,一旦步入生产环节,困难接踵而来,因为不仅需要进行硬件上的投资,还需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生产相关的细节和工作量更是巨大。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