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底层逻辑已变,枪声比意料之中来得更快,MNC从未如此焦灼。
跨国药企三季报纷纷发布,多数MNC营收同比有一定增幅,但股价大部分表现低于预期。赛诺菲更是暴跌近20%,创下2002年上市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两个“造梦者”正遇刺骨的北风:辉瑞今年前三季度总收入同比下降42%,今年来股价已回落至2019年的水平。肿瘤给MNC带来的“幻梦”逐步被神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新药研发所侵蚀,几年前大家不会想到,减肥药今日能带动MNC们纷纷转舵,还挤掉新冠产品,成为辉瑞财报电话会上的“座上宾”。不过,这一领域礼来和诺和诺德已经一骑绝尘。
横跨整整3个季度的关键剧目:裁员、剥离、调整、砍管线,在MNC身上继续上演,一边是穿越周期铁律的印证;另一边是在行业底层逻辑生变后的止损与转变。MNC疯狂扩张、以规模为主导的逻辑,已经难抵新兴技术疗法更迭带来的冲击。过去一年,MNC的研发管线贡献份额在下降,驱动管线丰富的关键一端,在于中型公司。后生之力,雷霆万钧,当MNC格局被威胁,要做的,就是抓紧创新。
于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焦急与冲劲在MNC身上上演:狂甩子公司来维持高增长;狂买新一轮明星赛道创新产品或技术平台,大面积撒网、重点捕鱼,分散投早投小风险;狂押顶流GLP-1,哪怕曾经放弃如今也要重启;狂推新核心产品放量,迭代升级,拓适应证,拼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创新势力已成为MNC新一轮比拼赛的重要砝码,尤其是ADC领域。而中国区愈发变成阿斯利康、默沙东、诺华等MNC的重要战场,但前三季度战况焦灼,阿斯利康虽极力捍卫常年第一的宝座,但默沙东一路狂追、紧咬,如今已经反超前者,一举夺魁。
中国区MNC TOP1易主
第三季度,默沙东中国区业绩已经全面赶超阿斯利康,无论是第三季度业绩,还是前三季度总营收。
从数据来看,默沙东中国前三季度总营收为53.22亿美元,同比增速达34%,仅第三季度中国区营收为16.9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7%。
而驱动默沙东中国业绩一路走高的关键是其业绩支柱产品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的热卖,今年8月九价HPV疫苗在国内获批了新适应证,适用人群拓展至9至45岁适龄女性。Gardasil/Gardasil 9为默沙东的业绩支柱之一,2023 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累计达70 亿美元。
而阿斯利康中国前三季度总营收为44.95亿美元,CER增速为5%,第三季度营收为14.52亿美元,接力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对于阿斯利康来说,其中国区业务增速放缓的趋势其实从2020年就已经显现,2022年更是出现首次下滑。
今年是阿斯利康进入中国的第30年,阿斯利康仍在坚定的加大在华投入,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来华的第3个十年,阿斯利康中国的重点是扩大本土创新投入,引领打造创新生态,并希望发挥“中西合璧”桥梁作用,让国际的创新和中国的创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在助力创新方面,例如阿斯利康携手亚盛医药联合开发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注册临床研究;与石药集团签约肺癌靶向联合确证研究合作项目;将从和铂医药引进许可的CLDN18.2xCD3双特异性药物推进到临床I期;近日还以1.8亿美元预付款获得了中国诚益生物公司处于临床I期的GLP-1口服候选药物的许可。
在生产供应布局方面,今年3月阿斯利康投资4.5亿美元的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户青岛,8月又追加投资2.5亿美元,总投资达到7亿美元;进博会期间官宣将投资近4亿美元,在无锡建设小分子药物新工厂;增资泰州生产供应基地等等。同时,阿斯利康也在着力带领中国医药创新力量“走出去”,今年带领了20余家中国企业去到巴西、中东等地,还将帮助绿叶的血脂康胶囊到巴西注册销售。
而因GLP-1名声大噪的诺和诺德,前9个月的大中国区业绩也颇为亮眼。大中国区销售以固定汇率计算增长12%,第3季度销售以固定汇率计算增长11%。其官方新闻稿称,大中国区糖尿病治疗领域销售以CER计算增长13%。大中国区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GLP-1产品销售以CER计算增长95%。GLP-1产品在大中国区整体糖尿病领域处方量份额从12个月前的2%上升至3.3%。诺和诺德在中国GLP-1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占据销售额市场份额的74.6%。
值得关注的是,诺和诺德也在争取与中国创新药企的合作。在今年9月诺和诺德举办的首届中国研发日上,该公司表示,到2025年,其管线项目中的50%将来自外部创新。
同样颇为重视中国市场的诺华,2023年Q3中国区净销售额8.48亿美元,同比增长14%,高于公司营收平均增长率。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于Kesimpta、Entresto、Kisqali、Pluvicto 和Scemblix 等产品的强劲表现。今年上半年诺华中国区创新药业务同比增长11%,中国已经成为诺华在全球范围内增速最快的市场。
诺华计划积极地和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投资、合作,把源自中国的最新创新成果带到全球市场。据了解,诺华在中国大约有100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III期试验已经实现100%与全球同步,诺华计划将继续把最新的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比如放射配体疗法和基因疗法。
还有罗氏,2023Q3罗氏中国的销售额增长了6%,主要由Tamiflu,Xeloda,Polivy和 Perjeta的推动。罗氏不仅把中国作为销售大国,同时致力于把中国打造成为创新中心。根据其“中国2030战略”,罗氏决定加大对中国投资,特别是在研发方面加大投资,例如在三年之内计划成立完全独立的研发中心,包括大幅拓展研发范围,增加研发投入和科学家人数,打造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今年9月,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的罗氏中国加速器落成。
MNC密集按下减法键
MNC正在挥斧头,做减法。而一切目的终点指向了“提升效率”。
随着密集披露的2023年三季度报,MNC的一系列调整也愈发清晰可见,随之而来的是组织战略、产品管线更新。
赛诺菲发布财报的同时,宣布启动战略成本计划——“Play to Win”战略全面更新。赛诺菲CEO Paul Hudson直呼,“公司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窗口期,从现在到2030年,赛诺菲要把握机会,抓紧研发更多创新药上市,迅速占领市场。”
从财报来看,赛诺菲主要采取两大举措,一是正在评估分拆其消费者业务的可能性,分拆后将更专注于创新药物和疫苗;二是重新调整公司研发管线重点,增加研发投入,聚焦更多创新。
传出将分拆业务部门的还有拜耳。由于第三季度的业绩乏力,拜耳首席执行官比尔·安德森(Bill Anderson)上任五个月后,再次释放了一大信号“大规模裁员即将到来,公司业务部门可能会分离”。
不过,这似乎并不令人意外。伴随着安德森今年年初的上任,业内就早有猜测。实际上,安德森早前掌舵罗氏制药时,便成功领导了一项全面的转型计划,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剥离了管理层并重新规划了其路线。
因此,在拜耳聘任他为CEO之时,直指分拆的信号便更明确了。之后这段时间,安德森将专注于更大规模的改革,声称拜耳正在进行“彻底的重组”,其中作为重组的一部分,拜耳亦正评估将其消费者健康和作物科学部门分开。
无独有偶,宇宙大药厂辉瑞同样宣布了一项成本调整计划。背景或不用多说,因受到新冠产品的影响,辉瑞一再下调全年营收指引,且早有意识地布局新冠之外的产品管线,并在年初声称将加大研发投入。
而此次公布的成本调整计划则更为具体,该计划预计将实现至少35亿美元的节省目标,其中10亿美元预计在2023年实现,另外25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实现。成本计划公布不久后,辉瑞则宣布在新泽西州格拉德斯通裁员791人,被外界视为“成本调整计划”中的一环。
强生同样变化不断。在近期投资者举行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强生表示正在重组旗下业务。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强生便首次宣布了涉及骨科业务的重组计划,“降本增效”被重点提及,重组过程中将裁员至少1000人,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
除了重组与架构调整,管线削减计划也层出不穷。在三季报中,GSK宣布了多项早期管线削减计划,涉及两款抗癌药物,分别是LAG-3靶向抗体和小分子STING激动剂,同时放弃了一个在一期开发阶段、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重组蛋白疫苗。
而在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的同一天,辉瑞同样宣布将削减5项临床项目,包括两个II期项目和三个I期项目,涉及癌症和皮肤病等领域。不过,辉瑞一位发言人声称,此次管线削减与削减成本的措施无关。
毫无疑问,这场调整将是一场持久战。归根结底,MNC一切求变的向心力都是为了更好适应市场,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优化资源分配和组织架构,而向外界展示出来的或仅是一时震动,但实则“蓄谋已久”。
这直接体现在三季度报公布之前,MNC全球乃至在华的组织架构便频繁且剧烈。仅10月,辉瑞、阿斯利康、GSK、强生、赛诺菲、罗氏等TOP级MNC便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启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伴随着规模或大或小的人员变动。
下一步:拼王牌、下“赌注”、共赴明星赛道
2023年已经过了大半,从MNC财报数据和密集的合作、收购等动作中,能看出在应对专利悬崖、争夺“药王”、打造下一个重磅炸弹的路上,几乎都在拼王牌、下“赌注”、共赴明星赛道。
驱动业绩增长的新产品正在“拼”刺刀。
罗氏新“三驾马车”逐步承接老“三驾马车”失速的阴影,尤其是眼科药物Vabysmo(FDA首款批准的眼科双抗)增长强劲,今年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0亿瑞士法郎。
赛诺菲/再生元合作产品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Q3销售额为28.47亿欧元,同比增长32.8%,目前已获批哮喘、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多项免疫领域适应证,对于这一产品的策略颇有“a pipeline in a drug”意味。
艾伯维的IL-23抑制剂Skyrizi继续保持高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幅近50%。强生达雷妥尤单抗(Darzalex)继续维持上半年发展态势,三季度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诺华核药产品Pluvicto在2022年3月获批上市后放量迅速,三季度同比增幅达217%。
不过,具备增势最猛的王牌、又最拼的两家MNC,当属礼来和诺和诺德。
司美格鲁肽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继续猛增 ,去年5月获批的替尔泊肽增长势头远超当年的O、K两药。同时,诺和诺德和礼来两者之间竞争激烈,前者在证明了GLP-1在减重和控糖外更多的潜力空间后,后者顺利推出替尔泊肽的减肥适应证,且定价比起司美格鲁肽低20%。
见证了GLP-1这条明星赛道的“香”,愈发有更多的MNC共同奔赴。如阿斯利康近日宣布加码GLP-1赛道,以最高20亿美元的交易与本体创新药企诚益生物达成合作。除此之外,辉瑞、安进、诺华和BI等MNC也有相关产品正在研发中。
除了GLP-1之外,据E药经理人统计总结,ADC、核药、基因治疗等爆火领域今年被多数MNC押注;以AI技术驱动药物研发的相关交易也较为突出;此外,IBD(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今年来也出现了多家MNC的身影。
而MNC布局新赛道、搭建新技术平台的方式仍离不开收购与合作,连此前收购信息极少的礼来自今年下半年来都频频官宣收购事件,在急欲巩固优势地位的同时,也通过外延并购扩充管线,从而拓展全球新兴潜力领域和模式,这也几乎是所有MNC今年都在做的事情。
新兴生物技术疗法瞬息万变,从PD-1,CAR-T到ADC,再到基因编辑。下一个明星领域在哪?难以预料。天下武功,唯快不破,MNC愈发深刻意识到,只有快速创新,聚焦创新,讲“新的故事”,才能在以利润为主导的时代维持高增长。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