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穿越周期,药企需要什么样的CEO?
发布时间: 2023-10-10     来源: E药经理人

企业转型不能纯粹搏运气,优秀的CEO必须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大胆做出承诺,不能囿于简单修补,而是勇敢地引领企业走上脱胎换骨的转型之旅。

对于上市企业的评价,最表层的纬度是看“头衔”,更深层一些看研发投入力度,更深一层看管理团队、项目价值,更深入些,或许是看企业的运营能力,也就是CEO。公司和项目的推进,资本市场的运作等,都需要靠CEO来落地运营。

因此,E药经理人融媒体推出了“创新转型50”企业的CEO“成绩单”,对于CEO成绩的“考核”,重点参考了上 市公司市值、区间股价涨跌幅、净利润及增长率、ROE(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ROA(资本回报率,Return onAsset)等基础财务指标,同时加入了其所在公司连续三年的经营业绩,而非简单的短期内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

作为企业的掌舵者,CEO在面对席卷整个行业的转型浪潮时,就如同站在赌桌前,想要获胜就必须下注,但是到底把筹码押注在哪儿,是一个需要经验、运气和勇气的决定。

“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决定就能让企业处于‘生死’境地之中的阶段,做决定总比不做决定要好。”一位企业CEO如是说道。企业转型不能纯粹搏运气,但是在不可逆的创新转型大浪潮下,优秀的CEO必须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大胆做出承诺,不能囿于简单修补,而是勇敢地引领企业走上脱胎换骨的转型之旅。

除了勇气之外,凭借经验所做出的远见也非常重要。曾有CEO表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远见,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CEO要站在和创始人同一高度来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而不要把太多精力花在日常公司管理和运营方面。当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候,CEO应该积极带领公司做出相应的改变,比如推出新产品、公司转型等等,这是CEO最重要的职责之一。面对市场上的瞬息万变,注意观察细节,要能发现其中可能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甚至抢先一步对公司做出相应的调整。


“创新转型50”CEO绩效

高端“创业者”的能力

当然,转型升级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事,牵一发动全身,也注定了发展难度与挑战不确定性。在这种状态下,一位更了解企业自身的CEO,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难能可贵。也因此,很多企业多会选择从企业内部寻找培养多年的得力干将成为公司的“舵手”。

2019年6月9日,吕梁任华东医药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李邦良为名誉董事长。“要么唯一,要么第一”“不求规模最大,但求效益最好”“不做大池塘里的大鱼,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李邦良的这些经典经营理念已融进企业文化。面对内外变化,一代名企如何穿越周期,新帅吕梁压力不可谓不大。

公开信息显示,吕梁于2010年4月担任华东医药公司董事,历任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与李邦良共事多年。2021年8月17日晚,华东医药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阅东辞职报告,新总经理聘任前,由董事长吕梁代行总经理职权。身兼两职的吕梁,前行的负重又增加了。

2021年4月,吕梁曾在致股东信中谈到,创新药产业发展是华东医药不变的主旋律。医美作为公司大健康产业核心战略领域之一,将成为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开端,“我们将继续坚定推进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强化提升自身创新药研发体系优势,积极融入到全球医药创新产业合作中。”此后,华东医药还表示,已制定未来5年的创新药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期间每年完成不少于15个创新品种(包括创新药物、改良型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美产品等)的立项和储备。

2020年引入全球首创ADC新药IMGN853,时隔不到百天,IMGN853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并于2021年3月30日获批;2021年2月,华东引入一款全球首创新药双特异性抗体PRV-3279,扩充自免领域的创新布局……

无论发力医美,还是未来5年的创新药规划,都能看出其求新求变、战略前瞻,这些都是成功转型的加分项。至少,从最新的2023年半年报来看,华东的转型过程已经初见确定端倪。2023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03.85亿元,同比增长12.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27亿元,同比增长12.24%,实现2020年以来半年度营收和净利润首次恢复双位数增长。

业绩文化

在创新转型榜样50的榜单中,ROE的中位数是11.05%,ROA的中位数是6.86%。其中,华特达因在这两项指标上一骑绝尘。2022年报显示,华特达因ROE为22.11%,比2021年增长4.02%,创下了近8年来新高。ROA达到了23.14%。

杨杰在2007年升任总经理,并成为推动达因药业转型再出发的关键人物。21世纪初,在中国入世的大环境下,国内的医药企业因竞争力弱,只能改革自救。达因药业虽在心血管、糖尿病、儿童保健、抗感染均有涉足,但泛而不精,缺少特色大单品,而杨杰凭借在医疗、医药行业20多年的摸爬滚打,做出了避开竞争激烈的成人药赛道,聚焦儿童药的战略调整。

彼时儿童药市场尚显荒芜,达因药业的转型无异于二次创业。为了搭建完整的儿童用药产品体系,杨杰带领达因药业建新厂、更新设备、创建儿药科研平台。

3月15日,华特达因披露了分红方案,从现金分红总额来看,达到1.8亿元,占净利润比例达到35%。从10年前的1800万元,到2022年的1.8亿元,豪气分红的背后,离不开业绩的支持。华特达因近三年净利润增长均超过30%,年报中指出,业绩主要来源子公司达因药业,2022年达因药业业绩保持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公司业绩持续提升。其中,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是其龙头产品,多年来一直位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此外,近两年新推广维生素D滴剂、右旋糖酐铁颗粒剂、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产品销量同比均有较大增长。2023年3月14日,华特达因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右旋糖酐铁和盖笛欣都是2023年预计过亿或者接近1亿元的产品。

投资之道

自去年以来,医药行业并没有像预期中全面复苏,整体总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新产品管线拓展前景不明,市场投资者调低了对医药上市未来的增长预期,寻找外部优质资产进行投资也称为CEO们的考核指标之一。

2022年4月,在空缺了近10个月后,恒瑞医药的总经理职位终于敲定新人选。恒瑞医药当月发布公告,任命戴洪斌为总经理。自2021年,担任总经理长达17年的周云曙“退隐”后,关于这一位置的继任者就让人猜测纷纷。

公开资料显示,戴洪斌自2000年大学毕业后即加入恒瑞,从办公室科员做起,年仅27岁就担任董事会秘书,经过十年的历练晋升副总经理进入高管团队,再至2020年进入董事会,成为核心高管。戴洪斌长期负责公司证券、法务、公共关系、药品价格管理和市场准入,并一直代表恒瑞医药参与国家医保谈判且取得积极成果。他同时也长期负责公司对外投资和产业布局,主导全国多地子公司的布局、投资、筹建及相关产业基金建设。从2021年开始,戴洪斌参与管理销售,2022年4月起直接分管生产、采购。

戴洪斌上任一个多月之后,便有了一个大动作:2022年6月6日,恒瑞医药公告,其将出资设立医药私募基金。公告显示,公司拟与控股子公司上海盛迪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上海盛迪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共同发起设立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本次认缴出资总额为20.1亿元,其中盛迪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出资1000万元,持股比例为0.5%,恒瑞医药、恒瑞集团作为有限合伙人(LP)分别出资1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49.75%。即恒瑞医药和恒瑞集团拿出了20亿元来成立该基金。不可为不是大手笔。

通过设立私募基金,对外参投有潜力的医药企业和项目,成为近年来医药企业们最常见的寻找业绩新的潜力增长点动作之一。但是,从比较成功的企业如药明康德的发展路径来看,对外投资必备的要素之一可能是需要一支既懂医药专业又懂投资市场的专业队伍。

除了对外投资之外,“大鱼吃小鱼”似乎也已经成为传统药企在创新转型过程中获取新产品、持续保持增长的最佳途径。

2022年8月,中国生物制药更换了新一届首席执行官,95后谢承润走马上任。他也是创新转型榜样50中最年轻的CEO。

谢承润上任之初,便面对了一个中生的大动作:2022年6月23日,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英国的invoX,宣布对F-star Therapeutics,Inc所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每股7.12美元的价格实行收购,收购总对价达到1.61亿美元。作为2022年中国生物企业首笔海外并购案,中国生物制药对F-Star的收购曾给当时处于寒冬中的生物行业带来一丝希望,但随即受各种外部环境影响陷入搁置状态。直至3月9日,invoX宣布正式完成对F-star的收购,F-star被纳入中国生物制药旗下。凭借这项收购,中生制药获得了F-star宝贵的四价双抗平台,并且强势切入此前被边缘化的肿瘤免疫(IO)领域。

当好一个CEO,非常的不容易,当好一个上市医药公司的CEO更不容易。

上要对老板和股东有交代,能让公司盈利,持续经营,稳定增长,能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下又要带领团队完成公司任务。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来形容CEO的工作心理状态,一点也不为过。CEO的每一个举措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至少在行业中来看,出了任何问题,CEO都要“背锅”。

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作为CEO的感受:“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人们总是问我:‘当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诀是什么?遗憾的是,根本没有秘诀。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
而在当下艰难的环境中,CEO的责任愈发重要:是否能够超越资源局限开拓事业;是否能够使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基层员工是否能够独立、出色地完成指定的专业工作。环境危机中,最终走出来的一定是信念和纪律强大的组织。

这也对CE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