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宏大命题,放在一个行业或者一家企业身上,就会具象成一个个里程碑事件。
都说2023年难熬,所幸已经过半。
哪些企业取得了突破?靠的是什么?其他企业能从中参考些什么?
我们从器械、制药、互联网医疗以及人才流动四个维度来看。
01
器械:内部精简&外部合作成为主旋律
医疗器械行业的寒风,在2023年上半年尤为凛冽。
全球市场上,昔日的明星初创企业裁员、破产消息频发:
美国便携式INO制造商Bellerophon Therapeutics公司决定停止公司运营,并于今年第三季度末前解雇所有员工;
以色列热门手术机器人公司Momentis(前身为Memic)宣布称,公司正计划裁员60%;
全球骨科百强械企Surgalign宣布,自愿申请破产保护……
全球大厂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开年以来,赛默飞已经开启多轮裁员,裁员规模已经超过了700人;
全球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预计将节省1亿美元的运营开支,多轮裁员只是削减的开端;
3M公司今年已经裁员共计850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0%。
口腔器械供应商登士柏西诺德全球范围内裁员8%-10%,约有1500人受裁员影响。
削减开支往往与业务重组相伴生。在2023年上半年,医疗器械领域延续2022年的精简氛围,全球医械巨头已经厌倦了在集团内部的小打小闹,开启了对集团的审视:
年初,最为隆重的就是GE医疗完成从GE集团中的拆分计划,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开始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
随后,Baxter宣布希望拆分肾脏护理和急性治疗两个业务部门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预计在未来12-18个月内完成。在5月,Baxter以42.5亿美元将其生物制药解决方案(BPS)业务剥离给私募股权投资。
珀金埃尔默也将应用市场、食品和企业服务业务剥离,生命科学与诊断业务成立新的公司——Revvity,Revvity已在纽交所上市。
美敦力官宣联手透析巨头DaVita成立Mozarc Medical,专注于居家肾脏业务。4月17日,Mozarc Medical大中华区在上海正式亮相,并推出了新公司的中文品牌名“慕卓柯”。
在寒风中,合作成为主旋律。
飞利浦在上半年尤其活跃,其希望通过产品之间的优势整合、从中突围的意图非常明显:
与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公司Biotronik(百多力)达成合作协议,将百多力会旗下心血管技术和产品添加到飞利浦SymphonySuite解决方案中。
与 Polarean 达成合作,将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获得FDA批准的超极化吸入式 MR 造影剂ZENOVIEW 引入其MR 7700 系统,让用户能够通过 MR 扫描直接对肺功能进行成像。
和 Masimo合作,将 Masimo 的高级患者监控技术整合到飞利浦现有的高急性病患监护仪中。
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达成合作,为其成像存档和通信系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中国市场上,与全景恒升、祥生医疗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迈心诺扩大合作关系,将病人监测的合作扩大到家庭远程保健应用。
跨界合作也在医械企业之间展开:
尤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新近GE医疗与强生旗下的骨科公司DePuy Synthes达成分销协议,双方欲将GE医疗的OEC 3D成像系统与DePuy Synthes产品、技术进行组合;
西门子医疗和希森美康公司签署了凝血仪器和试剂的全球供应协议,两家公司将在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基础上相互提供凝血产品,之后他们将以各自的品牌销售合并后的产品组合中的产品。
数字化在医疗器械行业成席卷之势:
全球内镜巨头奥林巴斯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系列数字卓越中心(DEC)用于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从伦敦开始。
美敦力和英伟达合作,将把英伟达的AI技术集成到美敦力GI Genius智能内窥镜模块中,这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AI辅助结肠镜检查工具,可帮助医生检测可能发展成结直肠癌的息肉。
全球糖尿病械企巨头Dexcom与数字疗法头部企业Dario Health达成合作,希望把Dexcom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整合到Dario Health数字健康平台中,这将使可穿戴设备的用户能够从DarioHealth的个性化数字治疗中受益。
拜耳则直接收购了全球战略成像人工智能平台和解决方案提供商Blackford Analysis,以改善患者护理并提升拜耳在数字医学成像领域的地位。
飞利浦收购的以色列超声影像分析公司DiA Imaging Analysis,也是一家以AI为技术核心的超声成像分析公司。
GE医疗也收购AI超声技术开发商Caption Health,以拓展超声业务产线。
“万物可集采”正在医疗器械领域横扫,从眼科耗材到骨科耗材,从起搏器到冠脉球囊,从肝功生化到种植牙……
面对集采,有的企业选择撤退。捷迈邦美原业务板块ZimVie报告称第四季度业绩失利,外加受到中国国内脊柱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宣布将其脊柱业务完全退出中国。另外,由于种植牙集采,其公司管理层也在评估其牙科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态势。
也有企业选择与国资合作。比如,医科达、GE医疗分别与国资企业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
02
制药:收购狂潮回归,核心是重塑管线
2023上半年,制药领域的“出清”节奏还在继续,超80家药企降本增效,包含超过45家Biotech,至少5家Biotech走向了破产。其中不乏昔日明星企业。
“数字疗法第一股”Pear Therapeutics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撤了包括CEO在内的几乎所有员工;
细胞疗法“老兵”Talaris 仅剩下一款后期产品,并宣布裁员1/3……
对于管线的塑造,虽然一直以来都是制药企业的核心,但在2023年上半年,尤为突出的一点是,以“大而全”著称的全球TOP制药企业纷纷开启管线的瘦身,聚焦核心。
仅仅截至Q1的时间内,不完全统计就显示,罗氏、辉瑞、诺华和阿斯利康等10家制药巨头共削减57条管线,涉及52款药物。肿瘤疗法成斩仓重地,28个相关临床项目下线。
阿斯利康先后终止了一款IL-4Rα拮抗剂的临床研发、cotadutide的IIb / III 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开发、以及两个GLP-1项目。
罗氏将终止推进反义寡核苷酸疗法Rugonersen治疗天使综合征的临床开发
武田制药正在从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疗法和罕见血液学领域的早期研发工作中撤出;
辉瑞在早期罕见病研究领域撤退……
制药企业之间出现的“合作终止”也比较扎眼:
基石药业宣布将终止与EQRx关于舒格利单抗与nofazinlimab的许可协议;
吉利德终止了与Matinas就开发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口服剂型瑞德西韦的合作关系。
恒瑞医药与天广实生物决定终止有关 MIL62产品的相关合作以及终止达成的初步股权投资意向,并签署终止协议。
当然,更多的合作也在推进中。
与此同时,行业自疫情以来就开始期盼的收购狂潮在2023年上半年展露苗头:
美国投资银行Stifel统计,今年前五个月,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在收购交易上花费850亿美元。2022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356亿美元。
全球制药业的收并购交易已经出现显著复兴:
辉瑞宣布以430亿美元收购Seagen,以此在ADC领域弯道超车。
默沙东以总额达108亿美元的金额完成对Prometheus Biosciences的收购,以增强免疫领域的产品管线。
安斯泰来以5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制药商Iveric Bio,构建眼科资产。
礼来以约24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DICE Therapeutics,补强免疫领域。
GSK以20亿美元收购了Bellus Health,获得一款治疗慢性咳嗽的药物……
企业通过买进卖出,将资产重组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诺华以35亿美元总金额收购Chinook Therapeutics,以获得后者的核心管线——两款处于临床后期的IgA肾病药物Atrasentan和Zigakibart;又将其部分眼科资产剥离给博士伦,交易总额高达25亿美元。
2023年上半年,制药领域最为火热的赛道当属ADC和GLP-1。
ADC(抗体偶联药物)药物正在引领国内第二波创新药浪潮,毕竟是2022年全球ADC销售超500亿元的潜力市场。辉瑞430亿美元买下Seagen更是激发了行业的热情。目前,全球已有16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其中,我国有7款上市,160多家企业参与数百个ADC药物研发。全球市场上,ADC最贵的年治疗费用近200万元,2022年全球ADC销售超过500亿元。
司美格鲁肽的火热出圈彻底激发了国内外药企开发GLP-1类药物的热情。大量玩家的涌入让整个GLP-1赛道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全球有超过150款GLP-1新药在研,适应症覆盖2型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疾病。不过,新近AZ和辉瑞的折戟沉沙,或许会让火热的GLP-1赛道稍微冷静一下。
中国市场上,制药集采仍在持续推进。从西药延伸至中药饮片、中成药……到现在,第八批集采执行在即,第九批集采正在筹备。
不过,对于全球TOP制药企业来说,压力现在或集中在美国市场上,毕竟由《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药价谈判上即将到来。压力也在逐步向中国市场传导。
03
互联网医疗:走在转型的路上
互联网医疗的故事里,有两大问题:
1. 何时盈利?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营收数据中已经初现。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最新的营收数据分别显示其已经实现盈利:
京东健康在2023年Q1经营盈利7.95亿元,同比增加1190.4%。
阿里健康5月23日发布的2023年财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全面实现了扭亏为盈。
2. “互联网医疗”这个模式中,互联网占多大比重?医疗又占多大的比重?
这个问题比盈利还难回答。目前,“卖药”依然在营收中占据大比重,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送药、叮咚快药等同仁共同面对的问题。
2023上半年,疫情带来的“大机遇”彻底成为过去。市场重回线下,互联网医疗的路究竟如何走?
有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似乎准备放弃“折腾”,比如好大夫,近期传闻正在寻找买方。
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给出的答案是:转型。
平安健康在3月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时,将其管理式医疗的三大支付方总结出来,即: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渠道(F端)、企业客户(B端)和个人用户(C端)。三大支付方中,来自B端的收入增长最快。
同时,从业务结构、资源倾斜来看,平安健康将重点聚焦在F端和B端,停止了C端高获客成本的拉新活动。
美团买药slogan在今年3月由“买药上美团”变为“24小时看病买药”,昭昭野心不言而喻。
京东健康不断拓展严肃医疗、消费医疗、健康管理等医疗业态,试图构筑全场景和全生命周期的用户健康服务体系。
今年5月,京东健康迎来“史上最大的组织变更”,京东健康几乎所有的部门全都经历了大面积换血,经此次调整后,各部门的一把手几乎都是新面孔。
架构重组中,新成立的即时零售部和线下医疗业务部尤为显眼。新成立即时零售部,由原医药部负责人王一婷统管;新成立线下医疗业务部,负责人暂未披露。
业内认为,京东健康此举旨在通过强化线下履约能力,寻求常态化、长效化增长,并向资本市场讲述更接近内核的互联网医疗故事。
智云健康则宣布以在研产品为试点,成功开展且完成了DCT(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去中心化临床试验或远程智能临床试验)模式临床研究,为进军CRO临床研究领域、拓展新业务能力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布局,互联网医疗智云健康或可直接华丽转身成为“临床CRO企业”,让人直呼“好家伙”。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互联网医疗赛道模式的艰难。
04
人才流动:本土企业日益国际化
市场中人才流动从不停歇。在今年上半年,多家企业的CEO完成新旧交接。
全球市场上,晖致CEO、拜耳CEO、安斯泰来总裁兼CEO、第一三共总裁兼COO、再生元董事会主席、费森尤斯卡比CEO、施乐辉董事会主席均已经在上半年完成更替。
吉利德子公司Kite Pharma的CEO Christi Shaw于3月末辞职,目前正在寻找继任者。
Moderna总裁 Juan Andres 退休,于5月离开Moderna。
而在今年下半年,百时美施贵宝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将会完成更替——Giovanni Caforio将于2023年11月1日退休,以执行董事长的身份领导BMS董事会。届时,首席执行官职位将由现任执行副总裁、首席商业化官Christopher Boerner接任。
中国市场上,制药领域的欧加隆中国区总裁、艾伯维中国区总经理、意大利凯西集团中国总经理,医械领域索灵中国区总裁、登士柏西诺德中国区总经理也已经完成更替。其中,艾伯维中国区新任总经理董莉君、凯西中国新任总经理邓浩青均为女性,加上百时美施贵宝陈思渊升任为副总裁、中国及亚洲区域市场总经理。可以看到,女性职业经理人逐渐被大型跨国企业所青睐。
本土企业中,时代天使迎来新任CEO胡杰章,和其瑞医药迎来了新任CEO陈曦;华深智药迎来新总裁及联席首席执行官朱祯平;上海莱士董事长陈杰、海正药业董事兼总裁李琰辞职;东阿阿胶董事长及副总裁于2月双双辞职。
从人才的任命上,也可以看到中国本土医药企业正在逐渐向国际市场靠拢。
开年之初,基石药业创始CEO江宁军加入恒瑞医药任首席战略官的新闻刷屏医药圈,被视为恒瑞医药持续发力国际化的一大力证。
3月,百济神州任命Julius Pryor III为首位全球多元性和健康公平负责人。据了解,Pryor在多元性、公平性、包容性和归属感(Diversity、Equity、Inclusion and Belonging,DEI&B)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曾成功为多家Biotech和全球性消费公司建立变革性的DEI&B项目。
4月,传奇生物宣布成立战略顾问委员会,并任命渤健前首席执行官Michel Vounatsos和Alnylam Pharmaceuticals前首席执行官John Maraganore为顾问。
国际化人才正在加速涌入中国本土创新药企。
传奇生物任命Mythili Koneru 博士为CMO,负责监督公司临床开发和医学事务项目。
天境生物任命Raj Kannan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成员。Raj Kannan拥有超过30年在制药界的经验,并成功领导了美国和全球多个治疗领域的重磅产品发布。
云顶新耀任命Mike Berry为首席技术官,负责云顶新耀的所有CMC活动,同时负责公司位于浙江嘉善的产业化基地的运营和管理。
经历艾伯维的专利诉讼风波后,百济神州委任其高级副总裁、总法律顾问Chan Lee为高级管理人员。
由于中药相关利好不断,中药界的人才变动也是一大看点。
华润三九收购昆药在1月尘埃落定。随后,华润三九团队部分高管入主昆药管理层,其中,华润三九董事长邱华伟当选昆药集团董事长,原昆药集团董事长汪思洋及公司多位董事辞职。
云南白药管理层迎来换届。董事长王明辉因个人原因,于3月申请辞职。由此,云南白药告别“王明辉时代”。之后不久,云南白药首席销售官、高级副总裁王锦也提出了辞职。
熬过上半年,还有下半年。寒风中,总有企业找到路。
新赛段已开场。
关于召开第七届六次理事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