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独家丨对话2022医保谈判专家组成员唐慧琳:谈罕见病全场“落泪”,药品底价这样算。双通道优等生怎么解决落地难?
发布时间: 2023-02-13     来源: E 药经理人

 “如果药品的价格能给患儿多让出10块钱,或许患儿就能多喝几瓶牛奶、多吃几个鸡蛋。”

在这场焦灼、紧张的谈判中,当谈判桌一侧的医保专家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不论医保方还是企业代表都有些湿了眼眶。

这一幕发生在2022年医保目录谈判罗氏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用药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的谈判现场,唐慧琳就是这场谈判的亲历者之一。即使医保谈判已结束数周,当时的情景依然令她记忆犹新,“正因为我曾真实接触过罕见病患者,也更加清楚从无药可用的毁灭性打击,到如今不仅有药可用,还能实现有药可选对他们来说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按照规定的药品谈判时长,每款药品只有半小时的时间。电子计时器与墙上巨大的时钟都提醒着现场的谈判代表们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那一天,仅这一款药便历经五轮“博弈”。企业代表更是出场四次、克服时差与海外总部越洋沟通请示。双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让药品能够进目录,让SMA患儿用上便宜的药品。

从进入中国上市之初的63800元/瓶,到医保谈判后大幅降价,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只是罕见病药谈判乃至整个医保谈判中小小的缩影,但医保方为了提高居民用药保障水平、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所做的努力,企业方在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后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与情怀,都令人动容。随着1月18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2022年医保目录,又将有一批惠及亿万患者的药品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5年内上市或上市一年内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速度不断加快,双通道政策的落地更是助力谈判药品更好地进入院外药房,破解创新药进院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越来越多罕见病药物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为无数患者与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医保谈判正在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既帮助药企增加药品销售额、实现用药可及,又增加了医疗机构的治疗手段,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药物的选择,可以说,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过去这一年,国内医药市场整体处在“不够景气”之中,每一位面临医保谈判“国考”的医药行业从业者心里都在关心“如何获得一个适宜的价格”。为此,E药经理人独家访谈了2022年医保谈判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省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事务中心)主任唐慧琳。

Q=E药经理人

A=四川省医疗保障事务中心(省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事务中心)主任唐慧琳
Q:2022年医保谈判,给你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谈判,成为药品谈判专家组成员。虽然我平时的工作也和医保息息相关,但作为谈判专家组成员现场参与谈判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今年医保谈判的规则更加科学,流程更加规范。
医保谈判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今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加务实,医保谈判正朝着更加科学与精准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医保方与企业方也在谈判中达成了更多的共识。总体而言,医保谈判一年比一年更好,一年比一年朝着更接近大家预期值或目标值的方向发展。

Q: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如何计算参与医保谈判药品的底价的?

A:每一轮医保谈判开始前,国家医保局都会组织相关的专家成立测算组,一个是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另一个是基金测算专家组。两个组会分别对谈判药品进行多方位、多步骤的全面测算,测算内容包括谈判药品的实际临床疗效、给患者带来的价值、对基金的影响、竞品情况、国际价格水平等等。
如,一些高值的肿瘤靶向药,究竟能够提高患者多久的有效生存期、症状改善方面有多少进步,这些都是专家在测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Q:对于临床急需或临床价值较高的药品,医保谈判的价格是否会有所倾斜?

A: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医保谈判都是严格按照公布的规则来进行的。其次,所有药品在谈判前都经过严格的测算,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临床急需、临床价值高的药品,不论是企业还是医保方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希望能够将疗效明确、独家的药品纳入医保惠及参保人员。因此在前期的测算中,都会通过安全性有效性创新性公平性等多方面衡量,并且在确保医保基金可承受、参保人员可负担的前提下,将这些药物纳入医保。第三,药物经济学评价也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评估。

Q:有消息称,此次医保谈判中,有十几款国产创新药放弃了医保谈判,主要是因为进入医保的降价压力比较大?

A:前期有媒体报道说“13款国产创新药达到申报条件但未报名参与医保谈判”。就此我们也作了一些了解。
首先,医保目录调整改为申报制后,企业提出申报成为药品能否纳入目录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每年都有个别符合申报条件的药品没有进行申报,并非今年才出现。从今年数据看,未申报药品的占比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其次,报道涉及的药品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国产创新药,而是国内企业引进的国外公司药品,并且多数在小众治疗领域,有的还没有正式商业上市,由于涉及下一步转本土生产、利益分成等复杂背景,一些企业选择了暂时不申报医保目录。

再次,还有少数药品,特别是PD-1类的肿瘤药,企业没有申报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获批的适应症非常少,每年只有几百到千余人使用,基本不存在“以价换量”的空间。因此企业打算适应症范围扩大后再申报医保目录。

总体上就我们了解的情况,各个企业对于药品纳入医保目录的积极性都很高,也有一定的降价预期,只是出于市场考虑,有的准备在产能提升后再申报,有的想转本土生产降低成本后再申报,有的等待更多适应症获批后再申报。对此我们表示理解,同时也将继续完善谈判政策规则,加强宣传解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医保目录调整,让更多更好的药品惠及广大参保人员。

Q:药品价格降低是否意味着价值的失去?该如何衡量一款药的价值?

A:一款药的价值不能仅仅依靠价格来衡量。如果一款药品可以真正用于疾病的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它的价值便没有被低估,就是一款有价值的好药。若不能真正惠及患者,产品只能躺在库房里、生产线上,再贵、再好的药都没有意义,也就失去了药品本身的价值。

Q:创新药希望通过进入医保“以价换量”完成药品的市场准入,但也有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后销量并未上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新药销量有好有坏,有其内在规律,也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就如一些未参加谈判的新药销量未达企业预期一样,媒体要客观理性报道这个事情,不能简单将原因归到医保谈判身上。企业方希望通过医保准入实现以价换量,支付方希望通过降价谈判实现以量换价。以我所在的四川省的医保数据来看,基本上所有进入医保药品的销量都实现了上涨。当然,不能排除个别药品的增长没有达到药企的预期值。首先,医院内的临床医生对新药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创新药虽然通过谈判进入了医保,但是在临床上还没有大范围地应用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其次,创新药品真正得到欢迎,还要靠临床表现赢得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Q:有企业表示,目录内新药的落地仍然很难,多地双通道的执行也有些坎坷,作为较早施行双通道规则的省份,四川具体是如何做的?

A:四川省从2017年便开始通过省内部分地区试点的方式在推进双通道政策,2019年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单行支付管理下的双通道供药”。2017年医保谈判有36个药品品种纳入医保,但是这些药品虽然进入了医保,患者依然无法及时用到。因此四川省便提出了双通道供药的模式,将这36个临床价值较高、价格比较昂贵的谈判药品纳入了双通道。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也是四川在这方面的亮点。

在报销政策上,实行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双通道”供药报销制度;不纳入定点医院总额预算、不纳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范围;不区分门诊、住院,不计起付线,直接由基本医保基金按一定比例支付;在经办上实行“五定管理”,即定认定机构、定治疗机构、定责任医师、定供药机构、实名制管理,给有需求的患者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和管理。

Q:地方医保部门如何选定纳入双通道的药品?

A:以四川省为例,在新版医保目录下发后,我们会召集四川省各大医院,如华西、省医、肿瘤医院的专家,按用药的科别从省级专家库中抽取相关的专家,与医保专家共同研究讨论,选定哪些直接进院,哪些实行单行支付。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