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具体来看,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城市化的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是医药领域里极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人口总数量多与寡,决定了用药的总体规模,毕竟穷人富人都会生老病死,都有可能就医用药;而人口净增长变化以及年龄、性别的构成,则决定了医疗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变化。
61年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透露着一个关键信号:少子化!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9.8%,则是老龄化的加剧。其实,少子化、老龄化全世界都如此,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少子化到来的,使得新增人口减少,意味着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在经济上,将造成劳动力用工成本的增加;在社会层面,能够赡养老人的青壮年数下降而使得负担更为加重。
少子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简单说来,这是城市化的加快不可逆转的,别说中日韩如此(韩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就连进入城市居住的穆斯林也出现了少子化的趋势。尽管我国放开二胎之后又升级为三胎,但城市青年恐婚、不婚、丁克一族越来越多,少子化是最为严重的人口问题,其严重程度超过老龄化。
少子化对医疗医药行业的影响
少子化的加剧,对于医疗医药而言,可能会改变疾病治疗领域的规模、以及健康需求的方向。
譬如,之前二胎政策落地之后,很多投资机构纷纷看好辅助生殖领域,其实,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正因为新增人口数量在减少,所以国家才会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因此,该领域不会大规模兴起,只会在愿意生育、多生育的群体(反而是高净值群体)中开展高端医疗服务。
少子化的趋势催生或促进的领域反而是在提高生活质量的非医疗领域,例如恐婚、不婚人群,更愿意在减肥、防衰老、医美、宠物、游戏上消费,以及投入个性化的项目,比如健身、旅游、文娱等消费场景中。
因此,简单来说,对于少子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从战略上瞄准to C消费市场,而不再是紧盯医保支付方掌握定价权、支付权的公立医疗服务领域。
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及家庭的共同合作解决
老龄化是仅次于少子化的第二个问题,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市场将会爆发式的增长,但养老是一个非常烧钱又不带来经济产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属性介于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之间,既有福利属性,但更多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的通力协作才能做好。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以及各种慢性病一直折磨着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居多,且病程漫长,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此,国家通过集采降低药价,并用长期处方(最长3个月)的方式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和有效保障,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类似阿尔茨海默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很难攻克的顽疾,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式出现,这需要科学家、临床专家及企业的通力合作以获得造福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式出现。
人口流向城市后,乡村基层医疗需要重新考量
从数据也看出,人口乡村向城市流动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方向,这一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乡村人口的减少,或者或青壮年人口的离开,剩下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医疗教育发展是个不小的挑战。
由于人口减少,且乡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那么要考虑乡镇卫生院和村医资源的投入是否经济?资源分布是否合理?农村人口医保缴纳是否和当地人口、经济和实际需求、缴费能力相匹配?
而对于企业而言,下沉基层市场是个策略,但很多时候更像是个口号,企业的投入,能否经得住广阔、资源分散、成本高昂的考验,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不同的医疗、医药及大健康需求
此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大健康消费场景是一不容忽视的方向和领域。不同家庭的年龄构成,有不同的需求,以及购买决策、使用场景。
年轻化的家庭,注重娱乐、个性化等需求,但同时,视疲劳、失眠会接踵而来;中年家庭,工作繁忙带来同样带来眼睛方面的问题,干眼症已经成为眼科增长率较高的疾病。此外,长期伏案工作,也造成腰椎和颈椎问题,睡眠也不好;与此同时,可能“三高”已经慢慢降临。而老年家庭呼吸、“三高”等成为日常问题,阿尔茨海默症也并非少见,种种疾病导致失能老人逐渐增多......
围绕着不同年龄结构的家庭,很多医疗器械、护理用品、检测产品逐级进入家庭,在疫情的推动下更是让国人进行了高密度的市场教育;营养品、健康食品、功能饮料也同时受到家庭市场的重视。
因此,人口端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端就是需求结构的变化。作为医药行业的一份子,在这个关键的人口结构变化阶段,应该重新定位,是继续做创新药品,攻克科学难题,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还是把握不同人群的特点,做好消费端的个人和家庭市场?我们面临重新选择!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