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新稳态 新动能 | 华海、绿叶、百济,传奇......走出去,中国“国际化大药企”觉醒!
发布时间: 2022-10-08     来源: 医药经济报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探索已渐入佳境,从化学原料药进入国际市场,到仿制药出海,再到创新药全球布局……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收获一席之地并获得高额回报。

2022年颁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中国医药要不断走向深层次国际化——医药出口额保持增长,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企业。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药企“出海”为了是实现梦想,如今,国际化正在开始成为企业发展长期战略的标配。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加快驶向国际市场的星辰大海,出海产品越来越多样、覆盖市场越来越广阔,中国的“国际化大药企”正在觉醒!

起航
中国药企扬帆正当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化工厂相继整改为制药公司,主要生产原料药、制剂、中间体等产品。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广阔的原料资源、强大的生产能力、物美价廉的产品逐步引起发达国家大型药企的注意,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来大量原料药购买订单。在与这些外资药企的合作中,我国原料药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原料药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风并逐渐壮大,中国化学原料药开始大规模占据国际市场。

如今,我国已经是原料药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我国原料药行业不仅规模不断扩大,出海速度不断加快,而且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市场整肃和药品监管之下,我国经历了特色原料药、原料制剂一体化、CDMO创新原料药中间体等高水平创新,使得原料药研发与生产得到了快速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原料药在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的全球份额。

相比原料药大规模占据国际市场的盛况,中国的仿制药出海之路虽然依旧漫漫,但未来可期。

仿制药可以说是原研药的“同胞兄弟”,理论上其在剂量、安全性、效力、质量及适应症上与原研药都相同或相似,原研药研发成功便会获得20年的专利保护权,一旦过了专利保护期,世界各种类型的仿制药便会遍地开花。除因部分药品专利尚未到期以外,世界上大部分原研药在我国都能找到对应的仿制药。

然而,国际认证相当于药品的出口通行证,在过去,因为没有国际认证,我国生产的仿制药没有出口资格,国外制药企业只从中国进口生产药品的基本原料。

直到2005年,美罗药业通过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认证,同年,盐酸二甲双胍片出口新西兰,才终于实现了我国仿制药出口“零的突破”,中国医药企业从此开始了国际制药业的竞争。

2007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首次将“已有国家标准药品”概念变为“仿制药”,此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药品质量的监管从质量标准的单一终端控制,到强化制备工艺的过程控制,实施药品质量全程控制的发展和提升。

为提升我国仿制药质量,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仿制药质量,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一致性评价正式拉开帷幕。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不断推进,2017年5月,中国药品监管部门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国内外临床试验数据互认,大幅加快了我国开拓海外临床试验的进度。

作为制剂“出海”的先行者,华海药业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认证,实现规模化出口,挑战美国原研专利的药企。2017年,华海药业向美国塞巴拉公司发起甲磺酸帕罗西汀胶囊仿制药专利挑战,华海药业的帕罗西汀胶囊,完胜竞争对手阿特维斯(Actavis),成为中国首个在美首仿药的专利挑战Paragraph IV(PIV)挑战成功的首仿药。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06-2010年五年间,我国药企在美ANDA仅注册成功6个;2010-2014年,我国制剂年均在美获批ANDA数量也仅为20个左右;自2015年开始,该数量快速增长。此后,中国制药企业在美的仿制药批文迎来收获期,仿制药出海数量越来越庞大,2020年我国制药企业在美收获80余个ANDA批文。

比仿制药出海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中药出海。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一些国外医药法律尚未承认中医药的地位,中药出海始终面临着法律制度、中药原料批次间不稳定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让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天士力、上海和黄药业、绿叶制药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迈出中药“出海”的步伐,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胶囊相继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胆宁片获得加拿大天然药品上市许可证和加拿大境外生产场地认证......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突破,带动了现代中药实现跨越式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支持力度,利好政策不断得到释放,加上疫情期间中医药在国内外市场的突出表现,“三药三方”等一批有效中药火速“出圈”,让中医药在国外的认可度得到空前提高,中药出海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据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中药出口额42.8亿美元,同比增长6.6%。这其中,植物提取物出口额达24.4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13.1亿美元,同比增加15.2%。尤其在疫情暴发的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饮片出口量同比增幅达到28.01%。

中医药在一些国家显然更受欢迎。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1年,我国与SCO成员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间中药贸易总额达9.01亿美元,同比大增38.06%;占中国中药贸易总额的12.64%,比2020年增加1.56个百分点。

征战
长风破浪四海争雄

国务院发布44号文(2015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加入ICH(2017年)、新《药品管理法》颁布(2019年)等里程碑,叠加港交所18A和科创板等资本市场改革,我国医药创新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9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成为第一款本土创新药物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事实上,从立项至今已经十年,泽布替尼的全球创新,仅仅是百济神州前瞻性全球化布局和自身产品创新竞争力体现的一个缩影。

辽阔的全球舞台也给予了百济神州在整个研发过程当中对科学性、国际通用原则的良好适应和整体研发能力更多认可。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包括美国、中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瑞士在内的超过50个市场获批多项适应症;2022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15.14亿元,同比大增263%。其中,美国市场成为销售额同比增长504%,达到10.15亿元,说明优效的国产创新药在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疾病无国界,患者无国界。回想起启动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头对头”挑战的ALPINE研究的决定,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曾经感慨:做这一类“头对头”试验,不仅需要有勇气,而且真的要有实力过硬的药物才敢做这个事情。

在泽布替尼的领航下,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开始向海外延伸,目前,已有十多款创新药在FDA提交NDA/BLA,大部分企业倾向于选择在海外先占据小适应症市场。

2022年2月28日,传奇生物自主研发的BCMA靶向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正式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这是继2019年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后,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实力再度引发全球关注。

随着国内创新实力增强、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海外创新药市场吸引力大,近年来,中国创新药海外临床和授权交易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9年前,每年通过海外授权交易出海的本土创新药不到10个;2020年是爆发式增长元年,20余个创新药通过海外授权交易出海;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有接近70款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其中不乏数十亿美金的重磅交易。

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超过50家创新药企在积极推进“出海”业务,从出海的产品趋势上看,创新药出海趋势也从以大分子创新药向新型技术平台的转向。

根据西南证券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139个创新药正在海外进行233项临床试验,分属于38家上市公司。

按照临床试验项目数量来看,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加科思、康方生物、复星医药、亚盛医药等公司可望凭借丰富的出海管线,未来在海外市场收获一席之地和高额回报。

其中,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和泽布替尼、绿叶制药的LY03004和 LY03005、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腾盛博药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等处于NDA阶段。

优秀的临床数据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底气。在License out以及海外研发、商业化不断取得成果背后,不仅是中国药企研发实力和国产创新药全球竞争力逐步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也可以窥见中国本土创新型企业在细分技术领域开始独占鳌头,提高新药开发效率并拥抱全球市场。

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伴随着艰辛与曲折,中国药企的国际化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此前,信迪利单抗、索凡替尼、普那布林等多个国内创新药接连受挫,就引发了行业巨大的关注。

披荆斩棘破万难,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下,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创新药出海依然是大势所趋,毫无疑问,这将是针对企业技术实力、应变决策、坚韧意志的巨大考验;直面挑战、脱颖而出的中国药企将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引领新一波的药企国际化浪潮。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