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进口、国产同台竞技,威高骨科、大博、三友等本土龙头“引爆”耗材集采
发布时间: 2022-09-29     来源: E 药经理人

继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之后,备受关注的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出炉。结合集采规则和结果来看,此次集采体现出几大特点:

一是力求临床需求最大化满足。14个产品系统类别,29个竞价单元,872套系统,对应全国6426家医疗机构达120.84万套的填报采购需求。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此次集采产品用于颈椎、腰椎疾病,脊柱压缩性骨折、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治疗,几乎囊括所有脊柱类耗材,可满足95%的脊柱类手术所需。

二是超过1800页的文件规则更加清晰科学,体现出此次集采所作出的进一步优化。2021年,人工关节集采文件有384页,而2020年的心脏支架集采文件仅115页,本次集采光描述采购产品和需求量就有40多页的篇幅。

三是此次集采较为温和。与人工关节集采周期2年不同,此次脊柱类产品集采实施周期为3年,相比之下其周期进一步延长。173家申报企业中,共有171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拟中选企业有152家,中选率达89%,拟中标产品平均降幅为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

而为了保证公平竞争、保持竞争强度、去除虚高价格空间,此次有三条竞价规则和A、B、C三个竞价单元。规则一是A、B竞价单元内,按有效申报企业竞价比价价格由低到高排序,确定入围企业。而规则二和规则三相当于“复活卡”,其中规则三提出,报价不大于最高有效申报价的40%可获得拟中选资格,不受规则一的限制。

四是结合医疗机构需求,对企业产品管线多元化和完整度、供应能力等方面的看重。如A 单元企业通常为行业内市场份额较大的龙头企业,主要部件齐全、且在全国的供应能力较强。其中,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大博医疗等国内骨科龙头企业在此次中标情况中表现良好,通过集采以价换量,这些企业的业绩可稳健增长,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而此次集采也再度加速了国产耗材对进口耗材的替代进程。

01 国产、进口同台竞技

从报量、报价来看,国产品牌的表现成为最大的亮点。结合《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提供信息,据E药经理人计算,各产品系统中国产品牌的首年采购需求量高于进口品牌,其中,威高骨科的总需求量高居第一,该公司及其旗下公司拟中选产品多达18个。

从最初申报企业名单来看,不少国内外骨科医疗器械龙头都有参与,跨国企业如强生、美敦力、史赛克、捷迈,国产企业如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天津正天、迈瑞医疗、凯利泰等。

而从拟中选结果来看,国产品牌大规模中标,各竞价单元内进口和国产的脊柱产品标价差别并不大。但国内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3家国产品牌的中标价在A竞价单元内以低价格优势凸显;强生、美敦力等多个进口品牌选择按照“最高申报价40%”的报价“贴边”中选。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申报的知名进口品牌史赛克此次并不在拟中选名单中。

此前,国内脊柱耗材市场长期由国外品牌主导。2021年,威高骨科在科创板上市,其招股说明书提供了这样一项数据:2019年,在未集采之前,国内骨科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排名依次为强生、美敦力、威高骨科、史塞克和三友医疗。其中,强生以28.29%排名第一,美敦力以24.39%排名第二,史赛克6.5%排名第四,强生和美敦力两大进口品牌便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

《中国骨科器械市场全景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骨科手术总量达445万例,预估2023年该总量将超过770万例。近两年,随着国产厂商产品和市场的拓展,国产化率已有部分提高,但如美敦力、强生、史赛克、捷迈、施乐辉等一众国外品牌仍占据着中国人工脊柱高端市场和大型三甲医院主要的市场,且都在加大在中国战略布局的力度。
从此次集采表现来看,国产品牌的替代速度正在加快,当然,进口品牌也加大了在中国的布局力度,现在或是国产和进口品牌的同台竞技之时。

02 头部国内厂商 “逆袭”

聚焦国内品牌,从整体来看,此次脊柱集采结果中,国内头部效应明显。

按市场总份额统计,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是本土骨科耗材公司中的前三名,三家在脊柱类耗材上所覆盖的产品管线也相对完善,且都曾公开表示过将积极应对高值医用耗材领域改革带来的变化,对此次脊柱产品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予以充分准备,这点也推动了其在此次脊柱集采中受益颇丰。

就集采规则而言,本次集采按照确保临床使用和供应稳定的原则,综合考虑医疗机构需求、企业供应意愿和供应能力、产品组合完整度等因素,在同一产品系统类别下,将企业分单元分别竞价:1.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医疗机构采购需求量多,进入A竞价单元;2.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但未进入A竞价单元的企业,或主要部件齐全但不能满足供应全国各地区的企业,进入B竞价单元;3.无法提供一整套系统全部部件的企业,进入C竞价单元。

企业在各自的竞价单元内分别竞价,AB组的企业报价如果在同组最低价的1.3倍以内,或者降幅达到最高限价的50%以上的,就可以获得中选资格;未满足上述要求的A竞价单元企业,如果报价不高于B竞价单元最高中选价,则也可以获得中选资格;如果上述条件都未能满足,但竞价比价价格≤本产品系统类别最高有效申报价40%的,也可以获得拟中选资格。

毫无疑问,部件齐全、能供应全国、有着较大需求量的本土骨科耗材“前三强”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顺利进入A组,且三家公司中标表现良好。通过此次集采,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加速集中,而结合联采办此前在《方案》中透露的信息,此次集采进入A组的标准最高,将拿到全国85%的采购量。

威高骨科中选产品表现不俗的同时,大博医疗和三友医疗拟中选产品均为11个。在14个产品系统的需求量中,威高骨科占据了颈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颈椎后路钉棒固定系统等5项的榜首,总采购量达到8.14万个(14个产品系统的总需求量23.13万个,威高占据35%)。

就具体中标情况而言,威高骨科在主要的单独用颈椎融合器系统、颈椎后路钉棒固定系统、颈椎后路椎管扩大钉板固定系统、颈椎前路钉板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后路开放钉棒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后路微创钉棒固定融合系统、胸腰椎前路钉棒固定融合系统、椎体成形系统、椎体后凸成形系统等产品类别中均实现中标。

“脊柱集采最大赢家”,归威高骨科所属。威高骨科隶属于威高股份,成立于2005年,并在2021年分拆上市。上市时,威高骨科股价便“一飞冲天”,发行价为36.22元,上市首日收涨228.55%,有“骨茅”这一称呼。2022年上半年,威高骨科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同比增长0.90%,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7.81%。

除了业内头部企业表现突出,与此同时,本次集采实际还给了更多中小企业中标的机会。相关文件强调,要平衡不同竞价单元、不同企业间的价格差异,同时促进更多企业中选、增强预期稳定性。整体来说,新方案对企业的区分更加细致,也给了中小企业更多机会。从中标结果来看,国产脊柱集采中标企业较多,淘汰率并不高,或并无“输赢之分”。华西证券研报表示,骨科脊柱耗材将遵从进口替代逻辑,国产厂家机会更大。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