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美敦力最新脊柱手术机器人登陆中国,杠杆撬动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9-08     来源: MedTrend医趋势

减少接近50%的术中出血,缩短超过55%的住院时间。医疗尖端科技究竟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8月29日,在首届智能脊柱外科与手术机器人技术峰会上,全球脊柱领域最大企业美敦力宣布,其革新性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MAZOR X在中国正式上市。

这台全球领先的全程可视化操作的脊柱手术机器人,代表了脊柱微创手术领域的尖端科技。

在中国,97%的中老年人患有脊柱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一负担将持续加重。

与此同时,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已无法满足骨科患者对于个体化治疗以及术后更好生活质量的需求。伴随医疗发展,通过微创技术,大多数脊柱手术都可以实现个体化精细治疗,包括明显缩小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降低综合医疗费用等。

然而,受限于医疗条件、医生资源等因素,对于脊柱侧弯与骨肿瘤等高难度手术,中国仅8%实现微创化。

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企业、学界、临床的共识,而将患者需求转化为新产品落地更是全球头部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这款手术机器人为何引起业界火爆关注?此次获批在中国上市,又将如何“撼动”中国骨科市场?

借此机会,医趋势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叶晓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陈卫东教授以及美敦力副总裁兼美敦力中国骨科和神外集团总经理于婧女士,以期从产学研医多方视角,共同探讨脊柱外科创新生态未来。

“硬核黑科技”与“刀尖上的舞蹈”
有人说,脊柱外科医生是“终日在悬崖峭壁上行走的人”。因为骨科手术复杂程度高,难度大。作为人体第二条生命线,脊柱肩负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神经传导的枢纽职责。

脊柱外科手术,就像是在“刀尖上的舞蹈”。

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叶晓健教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看不到骨头下方、内部以及中间包围起来的一些神经血管,完全靠医生技术和经验,一旦碰到神经就有造成病人瘫痪的风险。这对于年轻医生压力很大。”

此外,传统开放式手术后会带来肌肉、软组织等创伤,发病率约10%左右。

“目前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在精准性、微创性、高效安全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好的助力。”

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MAZOR X手术机器人首次实现了脊柱手术的全程可视化操作,医生可以借此看到此前无法触及的细节。

术前:
通过核心算法的解剖洞察引擎技术以及基于3D数据的AI术前计划系统,轻松完成全局规划。
术中:
通过核心跨模态配准技术,实现术前规划与患者的精准匹配。
机器人与术中导航双平台融合,确保手术全程可视。

此外,MAZOR X的机械臂通过3D空间扫描技术扫描重建手术区域,实现全自动高效定位,并提供术中零导丝高效置钉微创技术。

就像于婧所说,所有医疗技术推动都是为临床服务。手术机器人就是为了实现“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对临床的价值,也是其最终检验目标。

MAZOR手术机器人在国外已经有18年的临床历史,MAZOR X是其最新一代产品。
人工智能,是MAZOR X的重要优势

MAZOR X之所以能如此智能高效,AI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术前规划阶段。

于婧介绍,MAZOR X基于目前最丰富的循证医学样本数据,得出充分详实的术前规划。而这些大数据来自于平台累计5万多例手术,25万相应的螺钉植入。

为了加强人工智能的实力,2020年11月,美敦力完成了对法国脊柱外科AI公司Medicrea的收购。该动作将进一步推动美敦力向AI、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领域的战略扩张。

自此,美敦力成为了全球首个能够提供包括AI驱动的手术规划、个性化脊柱植入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

在未来医疗场景,AI和机器人技术或将成为解决临床困局的钥匙。而这些“硬核黑科技”的落地离不开产学研医的共同协作。

“上市只是第一步”

骨科是全球医械排名第四的细分领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约七百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4%,准入壁垒高且法规严格,全球前五大企业占据约56%的市场份额。

自从进入骨科市场以来,美敦力就持续布局脊柱领域。据数据显示,其经过一系列并购,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脊柱生产商,市场占比约28%¹。

在中国脊柱市场,2012年美敦力收购了当时中国脊柱老大康辉,更加强了其领导地位。

美敦力的并购似乎都产生了1+1>2的效果,入局手术机器人领域也是如此。
2018年,美敦力16.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公司MAZOR,进入手术机器人行业;
MAZOR是全球脊柱机器人开创者;2004年,第一代MAZOR脊柱机器人SpineAssit获得CE&FDA认证,标志着机器人脊柱手术的开端。

“并购就像孵化种子一样,更多是起点。”于婧对记者表示。“产品上市也是如此,这只是第一步。”

因此,结合MAZOR X上市,美敦力会加快本土化部署,围绕骨科生态推进新的理念标准:骨科智能一体化。这个体系包含了机器人、影像、导航、动力以及神经监护、植入物及手术工具等。

当然在这过程中,离不开与临床专家、科研院校及各行业伙伴的紧密合作。
① 医生端合作:将临床数据转化成更多科研创新

MAZOR X的中国上市是一个节点,基于这个节点,于婧表示将更好地把美敦力技术用于推动中国骨科临床及本土机器人技术创新。

“美敦力配备了专业的临床技术团队,会跟医生一起,把最新的术式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并共同推进MAZOR在临床应用的科研论文产出。”

随着MAZOR X在中国临床的不断应用,会有更多案例和经验。如何将这些庞大的数据发挥更多效应,也是美敦力要做的。

“构建‘产学研医’的生态圈后,基于案例数据,会邀请更多专家和行业伙伴共同探讨对本土机器人创新技术的推动,以及对全球机器人技术的推进。”
② 高校端合作:形成人才培养、聘用闭环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作为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更是“一将难寻”。

因此,除了技术研发方面,与高校机构的合作也成为企业找到精准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陈卫东教授介绍,比如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立了上海医疗集成技术创新中心,学校针对医工交叉评价比较好的项目,也会单独拨研究生指标。

这些优秀的研究生在项目合作后,有一部分会加入产业发展,如美敦力这样的企业,合作诞生了更深层次可持续发展。

③ 政府端支持:医疗机器人产业的上行趋势

近年来医疗机器人领域,政府也在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从上海市科委专门设立项目,到国际科技部的重大研发计划,再到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

陈卫东教授表示,未来高校科研机构要和政府一起,为企业服务、赋能,包括:打造医疗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建立机器人制造平台,并配备专门技术人员,让企业轻装上阵等。

双品牌下的双重创新战略

美敦力在中国骨科市场推行双品牌策略,协同推进,以创新技术与完整产品线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在加速引进美敦力全球经典服务高端市场的同时,推进康辉的本土化研发,满足基层市场需求,提升可及性。

美敦力品牌,侧重于将全球最新技术带入中国;
康辉品牌,侧重于本土创新;同时,康辉国际将中国本土创新通过“一带一路”等带到全球市场;目前康辉品牌已经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

于婧表示,对美敦力而言,从骨科植入、设备到机器人,始终在加速本土化布局。目前本土化产业链包括商业团队、专门的研发团队以及生产基地。去年开始立项机器人的本土化项目,目前在初期布局中,随着MAZOR X的上市会加速向二期推进。

在产学研用共同努力下,全球骨科产业正走向“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

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增速决定了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骨科第一大市场。

现阶段,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已经完成了早期教育。契合国家5G战略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方向,配合分级诊疗、医保的政策导向(北京、上海已将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相信骨科手术机器人和更多骨科新技术在中国市场将迎来更好发展。


数据引用:
1、骨科大数据编辑部 “2019全球骨科企业大数据发布”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