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8月12日,FDA宣布修改了两款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允许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种第三针疫苗。
获批用于加强针的是辉瑞和BioNTech公司联合开发的mRNA疫苗和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继以色列之后,美国明确推出疫苗加强针,欧洲国家中,西班牙、英国、德国都有开展加强针的计划。
中国并未明确推出加强针。在7月29日举行《全球新冠疫苗应用图景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专班专家邵一鸣表示:中国以何种方式进行加强针的接种,“研究仍在进行中”。
但实际上,业界对于“加强针”的研究早就展开。8月11日,国药的灭活疫苗宣布已经完成接种3剂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接种3剂疫苗可以大幅度提高疫苗保护效果。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也早在今年6月在央视《新闻1+1》中介绍,接种第三针后志愿者“体内的抗体可以迅速地在一周内跳到十倍,半个月达到二十倍”。
这轮国内疫情里,德尔塔毒株已在多地造成突破感染。
德尔塔入侵防线
南京禄口机场是全国第12大机场,是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枢纽,拥有135条国内航线和23条国际航线。
7月10日,从莫斯科飞抵禄口机场的一架航班可能就是南京疫情的源头。
从俄罗斯进来的德尔塔毒株以禄口机场为中心,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快速蔓延至中国18个省份的49座城市。
俄罗斯的疫苗接种率一直不高,7月6日俄卫生部发布数据,全俄只有17.73%的民众接种了至少1剂新冠疫苗,12.45%的民众完成了两剂接种。
尽管俄卫生部部长穆拉什科8月11日表示,俄罗斯产的“卫星-V”新冠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有效率高达83%,但偏低的接种率让德尔塔变异毒株在俄蔓延。
全球密切关注的新冠VOC(值得被关注的变体)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等,其中德尔塔变异毒株的感染性更强。世卫组织流行病学家Maria van Kerkhove称,德尔塔变种的传染力比2019年底首次出现的原始毒株高出约50%。
2020年10月,这一变异株最早在印度被发现。今年5月,世卫组织将其列入VOC名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德尔塔已经在包括印度、美国、中国等在内的132个国家出现,并成为这一波疫情“浪潮”中的主要流行变体。
在中国,广东是第一个与德尔塔正面交锋的省份。5月21日,首例患者于广州确诊后,短短一个星期之内,疫情就已传至4代,并迅速波及至佛山、茂名、湛江等市。
有研究者认为,高病毒载量是导致德尔塔传染性强的原因之一。此前,Nature刊载的一篇文章提及,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等机构共同的研究结果,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呼吸道病毒载量较之原始病毒而言高出1260倍。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流出的一份文件曾提及,德尔塔变异株的R0数值(基本传染数)为9,也就是说,在不做任何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一个德尔塔感染者能够将病毒传染给9个人。
去年年初疫情爆发时,当时的毒株R0仅为2.2。
突破感染
南京疫情蔓延下,常规筛查和追踪背后,另一波情绪也悄悄涌起:明明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疫苗到底管不管用?
根据官网数据,截至5月12日,东部机场集团的疫苗接种率达到90.87%。其中,南京禄口机场接种率达到90.3%。但这依然没能阻挡住病毒的传播。
此前,钟南山在《新冠疫情的现状和判断》演讲中曾提到,国内需要有至少83.3%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够建立起群体免疫。
这也是困惑着世界的一个问题。7月,美国CDC发布的一项有关马萨诸塞州一个小县城的研究数据显示,469名感染者中,有346人已经完全接种疫苗,在全部感染者中的占比约为74%。
美国CDC提出了一个社会性话题:随着突破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包括地方卫生部门在内,都开始对疫苗的疗效产生担忧。CDC担心这将导致“公众不再信任疫苗的作用”。
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的风险沟通专家马修·西格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由于美国的公共卫生官员一直在强调疫苗的功效,意识到它们并不完美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背叛”。
中国也披露了疫苗突破感染的数字。7月31日,钟南山在广州一个峰会上表示:“接种科兴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血清对德尔塔变异株的阳转率略有下降,达到87.5%。”此前,科兴疫苗的阳转率对外的数据一直是90%以上,印尼方面甚至发布过97%的阳转率数据。
钟南山表示:国药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中和能力也下降了32%,“它们对病毒的杀死综合力度有所下降,但还是有保护作用。”
尽管如此,目前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钟南山院士曾在上述演讲中指出,通过对今年5月广州疫情的分析,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果为100%,对中度、轻度、无症状的保护效果也分别高达76.9%、67.2%、63.2%。
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也称,尽管出现了突破病例,但“仍然是全球打了30多亿剂次疫苗人中的少数”。
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苗研发的目标在于防止有症状病例的出现,因而出现突破感染“并不让人意外”。
接受共存?
一年多来,疫情二字对国人来说已不再陌生。初遇的恐惧已经转变为习惯性的行为:戴口罩、测体温、扫健康码,一气呵成。个人防护已经成为再熟悉不过的操作。
《海峡时报》刊载的一篇评论文章曾提及几位新加坡官员的苦恼:“我们的人民已经疲惫不堪。所有人都在问: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由于抗疫的怠倦心里以及经济压力等原因,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尝试重新开放。7月19日起,英格兰地区开始实行全面放松管控:群体聚集人数不再受限,商店等室内场所内也无需再强制佩戴口罩。8月2日以后,英格兰还将逐步恢复国际邮轮的航线运行。
也有国家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策略。“不必戴口罩”的建议刚刚被推行了两个月,美国政府就重新开始要求公众在传播风险高的地区佩戴口罩。
就在一周前,又有消息称,拜登政府正计划要求前往美国的所有外国旅客都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重新建议公众外出时佩戴口罩
在国内,“零病例”仍然是当前主要的疫情防控目标,这一策略已经历了30多起疫情防控的实践检验。最明显的,去年武汉地区的疫情爆发后,一系列的“清零”举措成果显著,中国也率先走出了新冠的阴霾。
然而,德尔塔的出现也让人们开始思考:疫情或许会成为新常态。
今年五六月间,广州疫情爆发,广州全市进行了至少4轮全员核酸检测,个别街道甚至进行了8轮以上,检测量高达5000万例。南京、扬州、郑州、武汉等城市,目前都在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此前,扬州湾头镇联合村的核酸检测点被曝出,有超过30人被同一位确诊患者感染,甚至包括3名检测点的工作人员。此后,河南封丘、江苏扬州的江都区等多地发布了取消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
防疫应当科学精准,这是各地都在追求的目标。不过在德尔塔之后,还可能有拉姆达、伊普西隆、泽塔、伊塔……
到时候,又应如何做?
日前,中国疾控中心前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再度强调“中国的防疫必须按照清零去打”。
“不要只看到局部小的损失小的花费,你不知道你收获了什么。”曾光说。
对此,也有专家认为,当疫苗的接种率达到一定程度,且重症减少、病毒感染人群范围缩小后,可以适当考虑放开防控,而非一味地追求将病例“清零”。
曾光表示:中国当前之所以要“清零”,是因为中国周边疫情还不稳定,国内疫苗接种率还不够,疫苗更新换代还没完成,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会一直采取清零政策。”
无论是疫苗加强针、国药集团开发的新冠特效单抗、还是世卫组织正在开展临床的青蒿琥酯、伊马替尼、英夫利西单抗“团结试验”,人类正在寻找对抗病毒更有效的办法。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那就是:
重估人类与新冠病毒的相处方式。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