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道路漫长黑暗 来自:蒲公英
2021年06月,第五批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产品公布,治疗成人静脉血栓的药物利伐沙班价格大降98%,再次刷新药品集采的价格降幅记录。我们假设这个药品现在不赚钱,集采前的售价里成本占2%,利润率98%?
这个利润率太可怕了,制药企业如果真能这么赚钱,A股哪还有茅台什么事,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
不同的企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使用的原材料不同,做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会不同,奥迪的汽车就是比奥拓好,这没有争议。
药品也是这样,同等条件下,使用化学性质更稳定的中硼硅玻璃瓶生产的药品质量比使用低硼硅玻璃瓶的好,使用大厂供应的原材料做出来的药品质量比使用小作坊供应的原材料做出来的好,管理完善的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比游走在法规边缘的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好,……
对比还可以继续列举,但是停下来,人生病以后药品可是必需品,如果药品的质量有好有坏,那质量好的给谁吃,质量差的给谁吃?
想象一个场景:A和B两个人因为同样的疾病住院,医生说尊敬的A先生,您是本院VIP患者,请服用“质量好”牌药品,B先生,请服用“质量差”牌药品……能不打起来吗?
幸运的是,这个难题已经解决了。
▍解决办法是:药品质量没有差距,都是一样的
没有品牌差距、没有质量差距、没有用料差距,使用中硼硅玻璃瓶生产的药品和使用低硼硅玻璃瓶生产的药品质量是一样的,使用大厂供应的原材料生产的药品和使用小作坊供应的原材料生产的药品质量也是一样的,管理完善的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和游走在法规边缘的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还是一样的……
药品的质量没有差距,也就不存在质量好的给谁吃、质量差的给谁吃这种难题了。
▍但是,这种解决办法本身又带来新的难题
既然药品的质量都是一样的,企业就不能进行质量和品牌竞争,在参与药品集中采购时,企业被限制在价格竞争的狭窄赛道上残酷内卷,谁价格低谁就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谁价格高谁就被淘汰出局。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可不就要降价吗。
前面几轮集采药品大幅降价的同时省去了企业的销售成本(销售成本也在50%左右),因此前几轮集采总体上属于药价“挤水分”的阶段,真正的难题在于“水分”挤完之后,企业还是只能进行价格竞争,出价只有更低没有最低,随着出价降低,原研企业、使用高成本原材料的企业,使用高价设备设施的企业尤其是兼顾出口欧美市场的企业成本降不下来,最先被淘汰出局,成本越低的企业越容易活到最后,市场上最终剩下的只会是使用最便宜的原材料,最便宜的设备,最简单的管理,从而获得最低成本的企业。
这回到劣币驱逐良币的老路上去了,比烂谁不会,原辅包换便宜的,设备换大产能的,工艺流程改简单点,控制措施能不做就不做了,实在下不了手也可以委托别人生产,去找个成本特别低的企业做代工算了。
考虑药品质量存在差距就要面临质量好的给谁吃,质量差的给谁吃这种难题,不考虑药品质量差距又可能会使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重演,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早些年,各地药品生产企业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满足药品可及性的任务,先让患者有药可吃,这时候所有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都是“良币”,低调一点的说自己跟原研药品一样好,高调的说自己比原研药品更好。
既然是药监局都认可的“良币”,招标采购凭啥不认呢,所以各地药品招标采购鱼龙混杂,低价中标的模式大行其道,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鉴于质量和临床疗效上的实际差距(尤其是降压降糖等临床指标容易区分的药品及危急重症用药品),医生中流传着危急重症用进口原研药品,日常控制用国产药品的说法,不得不实施了原研药品单独定价的双轨模式。
▍一致性评价,证明自己与原研药品一致的企业是“良币”
后来药品可及性的问题解决了,国家药监局推出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政策,此时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自己与原研药品一致的企业是“良币”,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失去参与药品集中采购的资格,原研药品也取消了单独定价的特权。已经完成的五轮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主要是通过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良币”之间的竞争,这一阶段集中采购的药品质量相比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之前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不同企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良币”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无法通过集采标准量化的差距,例如前面提到的,使用大厂供应的原材料做出来的药品价格能不能比使用小作坊供应的原材料做出来的药品价格高,如果不能,制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都去采购小作坊供应的原材料怎么办?
在不能考虑药品质量品牌和质量差距的前提下,只要“良币”之间存在可识别的差距,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就会尽可能往“良币”的最低标准靠近,即使产品注册的时候为了提高获批概率没有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上市后也会通过变更不断往成本最低方案靠拢。
为了避免企业往“良币”的最低标准靠近来降低成本,欧美制药行业通过越来越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不断收紧“良币”的可接受范围,通过严厉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增加“成本最低方案”的总成本,避免制药企业陷入“比烂”的模式,从而保证了药品质量。当然,这也导致欧美制药企业陷入合规和质量管理的内卷中无法自拔,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现有的药品集采模式下,企业被限制在价格竞争的狭窄赛道上内卷,谁价格低谁就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谁价格高谁就被淘汰出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尽可能往“良币”的最低标准靠近,可能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学习欧美制药行业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不断收紧“良币”的接受范围,能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但又可能像欧美一样,陷入合规和质量管理的内卷中,并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是继续在价格竞争的赛道上内卷,还是学习欧美,换到合规和质量管理的赛道内卷,这又是一个两难选择。
蒲公英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于召开第七届六次理事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