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趋势的一份子是实力和面子兼具的事情,也是最令人焦虑的事情。怎么办?用孙飘扬的话说就是:你早干嘛去了!用张磊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药物研发究竟与科学工程更接近呢还是与艺术创作更接近?
1992年,恒瑞在年利润不到100万的情况下花费120万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研所手中买下抗癌药异环磷酰胺专利权,后通过临床试验,于1995年成功上市获得巨额资金回报。这是恒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后开启了恒瑞从合作研发到自主创新的可为大道。
1999年,石药同样以巨额资金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买下丁苯酞专利权,先后投资4亿元开发这个脑血管病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并最终于2004年上市,后成为单品年销售超过50亿元的重磅产品。
这应该是中国医药企业在上世纪开始探索创新道路的标志事件。也可以看作是今天火遍创新投资界的License-in模式的最早版本。企业在创新早期自己没有研发能力,又要发展研发的时候,只能依靠项目购买,从对外合作开始起步。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社会学家说,普通人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他们通常并不知道,这种关联如何影响到自己会变成哪种人,如何影响到自己可能参与怎样的历史塑造。
理解时代趋势,所有人都能道出一二,但成为趋势是大多数人的焦虑。
2020年10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来到上海华平和复星,例行交流医药创新与投资体会,再次探讨总结当下中国药企的研发模式。从国内初创企业较为流行的VIC模式看,相对于投资并购,License-in少量资金便可撬动整个研发项目,缩短研发进程,实现风险分担,因此已经成为国内药企重要的项目来源。
专利许可(License-in)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产品引入方式,通过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后续的里程碑项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近来年,引进时间往往有变早的趋势,在不同的阶段引进各有利弊:临床前阶段引进风险较大,但投入少,Phase2以后引进风险较小,但难以获得好的标的,溢价高,往往被大药企提前布局。
复星新药基金崔志平总裁就当下药企的四种研发模式进行了比较:自主研发(in-house)模式是医药企业获取产品的传统方式,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完全拥有产品,如恒瑞、天晴等国内龙头药企。其优点是产品认可度高,缺点是研发成本费用化、投入周期长、风险大。VC+海归+CRO模式是科学家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并持有专利核心技术,组建团队,完全拥有产品,如丽珠单抗、和黄医药、嘉禾生物、康诺亚等。其优点是专家背书,缺点是研发成本费用化、创始人控股。VIC模式起源于国外,今天国内药企开始逐渐模仿,当前国际上专利许可的首付款+里程碑+销售分成的付款模式,如再鼎、歌礼、基石药业等。其优点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轻资产模式、研发投入资本化,缺点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外包服务生产风险。销售+IP+CRO模式依靠强大的销售队伍和网络,获取海外巨头多个产品的独家分销权,然后通过战略结盟建立研发和制造能力,如亿腾医药。其优点是销售保证、回报周期短,缺点是无核心自我研发能力。
话已经讲的很明白了。任何模式都是企业阶段性的模式,一种模式难以走到底。模式本身没有对错,不同的结果是不同的逻辑和初心造就。任何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必须在某一领域,或者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占据金字塔塔尖,然后才能把联合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通。最关键的是对一个项目、一个产品,企业和企业家的前瞻,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hold得住。反观今天被产业界诟病的一种现象是将License-in模式泛滥为一个讨巧的融资模式,这就像二十年前医药行业大大小小的公司四处寻找并获取表面上是独家、医保品种但实质临床价值不大的产品之后就能获得野蛮销售市场的红利一样,今天通过五花八门的创新引进拥有所谓的研发管线之后就能获得资本红利。
话又说回来,泡沫挡不住趋势。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从趋势开始、泡沫出现、重回趋势。借用五年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于明德会长的一句话,火有什么不好?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泥坑里爬出来的人才是圣人。
医疗大健康终将成为投资界第一粮仓。H50创始主席、华盖资本创始人许小林的论断定格了医药产业的强劲势头和投资界的高昂情绪,也刷爆朋友圈。这背后是2020年以来平均每周两家医药公司上市,超过20家医药公司市值千亿。尤其是恒瑞医药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市值从1000亿突破到5000亿,而全球医药市值巨头强生从1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用了20年。
从2020年初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为了推广他的传记图书《我的经验与教训》与中国投资界双雄沈南鹏和张磊对话,投资机会在哪里?沈张二人毫不例外的强调医疗健康产业。到高瓴概念股这一奇特现象出现。神话高瓴的不是高瓴自己,而是疯狂的资本。
急!是当下社会和产业的众生相。急着获取又便宜又好的创新项目,急着马上改变现状,急着做任何事情但就是从不思考或从不改善思维模型。说到底是急着出结果,而不顾从哪里出发。急着融入潮流,生怕落后而失掉面子。这让我陡然想到今年参加恒瑞50周年庆时在连云港孙飘扬的办公室里看到的几个字:知足者富。
贫穷的根本是稀缺心态,《稀缺》非常适合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医药产业,稀缺心态让人只顾解决眼前的事情,所谓的“专注红利”其实是弊大于利,其实是我们的负担。因为人的思想一旦被稀缺锁定了,就会只围绕着稀缺的事物打转,再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其他重要事物中。也就是说,短期看来,专注红利让人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长期看来,我们的损失更大,因为我们会忽视其他更需要关注的事情。一句话人穷志短。而所谓富余心态,就是拉长头脑里的思维带宽。医药研发创新皆是以十年为单位开花结果,这不得不要求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们要有足够的富余心态去提前规划并坚持,用孙飘扬的话说就是:你早干嘛去了!用张磊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
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药物创新的定义不同。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针对普药,仿制药就是创新。后来首仿是创新,再后来me too是创新。今天中国医药创新群雄逐鹿,基本还是在跟随跨国药企的研发节奏,所以看上去研发成功率高,说得尖刻一点,这些创新只是拥有专利的仿制药。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中国创新药企和跨国药企同步研发,同步上临床,真正做first in class的时候,研发失败率必然指数增加。
关于药物研发,曾经有个很有意思的讨论,它是与科学工程更接近呢还是与艺术创作更接近?《猎药师》的分析是,直觉上判断,大型药企的高管挖掘出市场需求后,召集顶尖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给他们充裕的资金并制定一系列目标,等着他们研发出理想的药物。事实上,研发仿制药的过程的确是这样。
但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药物研发过程截然不同。原因很简单却意义深远:迄今为止依然没有科学法则、工程原理或数学公式能够指导药物研发人员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产品。尽管有很多理论让药物研发过程变得更为高效,比如重组基因、高通量筛选等等,这些理论就如同IMAX放映机、环绕声音响、更优质的图像,但并没有为研发新药提供蓝图。
事实上,中国医药产业离创新越近,对创新的理解就会越来越理性和多维,药物研发真的不是单纯靠钱砸出来的,也不是单纯靠目标结果导向出来的。它真的需要钱、耐心、创造力和运气。它更像是在拍摄下一部《阿凡达》,而不是在设计一款新车型、新手机,甚至是一颗卫星。
2020年11月28日,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从北京雁栖湖移师杭州国博中心。今年的议题我们征询了众多产学研融的关键级意见领袖,所有人最关注的话题是医药支付端如何支撑中国医药创新研发端,研发投资越热,其与现行支付体系矛盾越大,众人皆盼商业保险早日入场医药创新支付体系。其次是科学家与投资家的相处之道,这不仅包括基金孵化创新模式中科学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还看到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科学家因为创业时资源有限而不得不担任企业家CEO角色,但在创业公司成长后期在人力资源充沛的条件下,科学家是否还要担任CEO角色,亦或是专注科学家角色,究竟在概率上哪一样更利于创新?第三个大问题没有答案,提出来的意义是希望促进创新融合,那就是Biotech如百济神州,大药厂如恒瑞,产业整合者如复星高瓴,谁会成为未来医药创新世界的终局霸主?
最后要鸣谢H50创始主席、方源资本合伙人吕明方对本文标题的贡献。我请教他2020对医药行业而言是个什么年份?个人有什么意外感受?他说: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