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中药行业漫谈之一(溯源篇): 中药溯源的难点在哪儿?
发布时间: 2020-10-15     来源: 蒲公英

作者:月下

对于中医药行业而言,如果说,“道地药材”是其品质保障的脊梁,那么,“疗效作用”便是中医药传承千年的灵魂!而中药溯源制,则应是为整个产业链质量体系保驾护航的“最佳守护神”!

来源可查证、去向可追溯、中间可担责!这是中药溯源的实质意义所在,同时也诠释了它存在的方向与价值!亦因此,近年来,自中药溯源议题及追溯系统方案被推出并实施以来,为了老百姓用药方面更安全、更放心,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及使命,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而关于中药溯源的话题,亦由此在中医药界更是一直热度不减,成为行业大众关注焦点。

有人说:中药溯源,应该不难,不过就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全产业链追溯过程罢了。话虽如此,只是,在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往往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关于中药溯源工作,尤其是在产地源头方面,其实还有很多现实、棘手的问题存在,并一直处于尴尬、矛盾之地,需要我们给予即时的关注与破解。

那么,在中药溯源上,究竟是哪些现实问题及原因,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困扰呢?现在,让我们对此作部分浅析:

一、很多“道地药材”不再“道地”
异地种植令溯源失真!

中药材的来源是否道地,直接关系到中药的品质问题,这是毋容置疑的!

但是,在中药材产地,随着一些中药材品种老产区土壤退化以及病虫害滋生严重,很多药材很难继续重茬种植。由此,一些相当知名的道地药材品种,不得不选择向次产区辐射或异地种植,以保障货源的可持续性。

在此方面,像河南焦作的地黄,就是如此。由于地黄一年种植,十年不得重茬,制约了该道地产区的发展,近年来这个品种的货量主要来源,其实一直都是靠其它省份诸如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货源补充市场。

而安徽亳州的道地品种白芍,情况类似。虽然白芍在亳州种植面积依然很大,并有“万亩花海(白芍)”种植基地作为支撑,但由于白芍在市场年用量方面十分巨大,属于万吨级品种,且适种性很广,因此很受外省份一些急于上马求成的药材种植端青睐。当前该品种已经被引种到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之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河南、山陕、湖北、江苏等十多个省份均有种植。

道地药材不再道地,近年已经成为行业忧虑的议题。许多被异地种植的品种,由于发展的“新产区”知名度不高,缺乏销售优势,而老产地盛名已久,产生了一定的聚散效应,最终在药材成熟采挖之后,商品还会回流到老产地。并通过老产地的集贸市场、农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公司等渠道,被贴上老产地“道地药材”的标签,发往全国各地市场及用药单位。

换言之,地黄还是地黄,虽然药材发货时、或被企业生产出来后也贴上了“产地:河南”的标签,但其实这个品种相当多的货量却很少是河南焦作产的。

白芍药材同样如此,白芍还是白芍,但异地种植的货量源源不断地回归到老产地之后,经过地产集贸市场几番易手,鱼龙混杂之下,许多货量来源中,哪一根是亳州本地产的,哪一根是外地“舶来品”白芍,再也无人拎得清!

并且,像以上举例的药材品种,其品相及内在上,亦没有因为异地种植,而出现性状变异或成分含量不够现象,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和老产地种植的药材无二区别。换言之,它们依然是符合药典的、合格的。

诚然,一些中药材,老产地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或拓展种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寻求新产地延续当是一条可行之道,无可非议,但唯一变化和令人忧虑的,就是如果单单从溯源的角度出发,它们真正的源头和货量却有很大比例已经是失真的、不可预见的、无可追溯的!并且,这种现象当前在行业不是个例,而是很多品种。

二、有些药材货量明明多是“进口”
来源标注却是“国产”!

如果说,由于一些道地药材品种,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老产地无法继续适种已成既定事实,那么,在中医药行业,这还不是最令人尴尬的,毕竟都是国内产的嘛。而那些明明是国外进口的药材,进入中国后,却偏偏被打上国内“道地药材”品种的标签,并行销全国,才是我们中医药行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年8月份在厦门海关查获一起进口茯苓走私案,货量5000吨,价值达亿元。这些“进口”走私茯苓如果没有被海关查获,一旦进入到国内之后,便会依托在云南、安徽或湖南等道地产地的一些集贸市场或地产商名下,摇身一变成为“国产货”,可是事实上你再看看我们中医药行业,市场上有哪一片或哪一件茯苓标签上注明的是“进口”二字?……

譬如防风这个药材,近几年来虽然家种成功,但由于性状出现变异,不被药典接受,市场上真正符合药典的防风药材,仍然还要靠野生资源维持。但内蒙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以及通辽等地防风药材产区,不仅地方政府为了保护生态平衡禁止采挖,且资源枯竭现象本就十分严重实在难以为继。

当然,也有地方种植大户去采野生种子试着进行“仿野生”种植,但是,种出来的防风药材虽然外观色泽上已经接近药典描述,只是它的特点“蚯蚓头、环状纹”仍不够明显,质地略坚硬,其“泡松度”也与真正野生的防风药材具有一定差距,如果认真去讲,仍是不符合药典标准。

那么,怎么办呢?

自然就是去开发国外资源这一条路子了!当前既然内蒙产地的防风野生资源已经不多,市场上流通的很多符合药典标准的防风药材又来自何处呢?说句实话,多来自于外蒙古或俄罗斯。换言之,属于“舶来品”货量比例很大。可是,我们不妨看看,时下有多少中药生产企业或市场上流通的、符合药典的防风药材原料,来源标注的是“进口”二字呢?……!

譬如狗脊、鸡血藤这两味药材当前情况也比较尴尬:国内狗脊产地广西资源渐少无法支撑市场需求,主要货源不得不靠越南进口供应。而鸡血藤云南、广西产地的品质根本就难以企及药典标准,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也是以进口货居多。但是,目前在来源方面,能把这两味药材产地真实地反映出来的企业少之又少,在中药材及饮片标签上,大多标注的鸡血藤、狗脊来源产地不是云南就是广西!

再譬如白藓皮、威灵仙、苍术等药材品种,很多市场经营商家或生产企业都会把它们称为“东北品种”,当然,在产品品名标签上注明的也多是吉林、辽宁、黑龙江这三个省份的产地来源。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北朝鲜在这次国际大流行的新冠疫情期间一闭关,东北三省的这些药材品种却呼呼啦啦全涨价呢?这就是因为很多药材品种由于国内资源不继,主要是靠进口维持的原因。如此来源一旦受阻,相应药材价格立马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既然以上举例的有些药材很多货量属于进口货,为什么我们的产地商、市场商或某些生产企业多不愿实事求是地标明真实产地以便溯源呢?——说简单一点就是:怕麻烦、为避税、涉及到商业机密!但这属于另一话题,本文不作深入——我们只是想要说的是:当某些中药品种在溯源产业链上,如果它在起点“来源可查证”已经开始有所失实,那么,后面的“去向可追踪”意义肯定也会因此“缩水”而大打折扣的……

由此看来,中药溯源工作就当前中医药行业而言,虽然相关部门和企业方面已经做出很大成绩,值得赞赏与肯定,但前行阻力依然不小且任重道远,未来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市场、产地源头种植基地联盟以及社会相关各方为此共同努力继续“破题”!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