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自费药物告别“体外循环”
发布时间: 2014-01-13     来源: 新浪网

    手持医生的处方在医院附近的药店购买自费药物,这早已是患者司空见惯的事,由此,各大医院周边的药店也俨然成了医院的“小药房”。然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却在沪上率先关闭了有着十多年合作关系的“市一大药房”,实现医院内外一个药房一笔账。在杜绝自费药物“体外循环”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确保了用药安全。

    院长王兴鹏介绍说,2012年10月1日,市一医院班子讨论决定,关闭“市一大药房”,以自断利益链的方式,加强药品的监管,“甩干”自费药物目录中的水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确有所需”。据了解,医院将原先在“市一大药房”内出售,而院内药剂科没有的自费药品进行了重新梳理,规定进入医院内药房的自费药品必须满足三项条件:治疗必需且疗效确切;无同类型的药品或同类型中费用较低;在医保目录内无此类药品的替代品。有任何一项不符合,就“一票否决”。

    一年营业额曾达3.5亿

    曾经坐落于吴淞路口的“市一大药房”,是沪上最早有院方参股的自费药店之一。由于店门很宽敞,一般步行到医院看病的人会把药店和医院之间的过道当成医院的大门。

    俗话说“树大好乘凉”,“傍”上大医院“身价”跟着涨。靠着医院这棵“大树”,“大药房”的药品比其他平价零售药房的价格普遍要高。因“市一大药房”是由企业经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润优先的趋向。在药品供应过程中,一些临床必备、常用而利润差价较小的品种被压缩,而一些利润较大的非治疗性药品反而成了药店的“座上宾”。长此以往,药店在医院旁边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加重病人负担的“载体”和损害医院整体医疗形象的“源头”。

    据不完全统计,“市一大药房”一年的营业额在3.5亿元左右。

    不会影响病人用药

    作为综合性的大型三甲医院,科室众多,病种纷杂,医院根据临床需要配备相应的药物品规,新进和淘汰品种都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的讨论通过,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而“大药房”经营的品种不受医院“药事委员会”约束,由于它身处医院周边,可能给某些“医药代表”的不规范做法提供方便,难以避免某些医生把一些本不该用的药物,如一些非治疗性的辅助用药甚至保健品用于患者,而从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关闭“大药房”,自然可以倒逼医护人员规范自身的行为,但这样一来,是否会影响病人的用药呢?

    在“大药房”关闭前夕,市一医院专门召开了药事会,对于的确需要但医院原来没有的自费品种,经过正规的渠道和程序进入医院,纳入医院常规管理。医疗临时确实需要但医院又没有的品种,医院会启动临时购买程序,确保临床治疗和抢救需要。从2012年10月1日“大药房”关闭至今,没有发生因为药物设置和临时购买对病人治疗产生影响的情况。

    药占比并未出现飙升

    在“大药房”关闭之初,很多人担心原来“大药房”经销的一大批药品涌入医院会导致药占比这个医院考核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出现飙升。但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该院的药占比是38.89%,2013年1-6月份的药占比是38.9%。在上海所有三级医院中,这一药占比是处于一个较理想的状态。

    在该院药剂科主任刘皋林看来,伴随着“大药房”的关闭,医院用药“体外循环”的终止,医院所掌握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用药情况,这为医院管理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真实的依据。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