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疫苗风波”确定与质量无关 背后三大悬疑待解
发布时间: 2014-01-10     来源: 新浪财经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疫苗事件”,如今终于有了定论。

    2014年1月3日上午,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圳康泰乙肝疫苗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检查组通过对企业的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过程控制、生产车间、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检查,未发现该企业在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其产品各项检定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内且基本稳定,生产管理也符合GMP规范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初步判断此次疫苗事件累计报告的17例死亡病例与接种疫苗无关。

    在很多人看来,事情发展至此,也算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基本得到了解决,也该到收场的时候了。但事情恐怕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既然最终证实和疫苗质量无关,此前种种对于疫苗的“有罪推定”是如何得出的?从“疫苗致死说”到“疫苗暴利说”再到“生产环节被污染说”等等,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是如何在加剧公众对于疫苗接种的恐慌?如果这些悬疑得不到解决,下一个“疫苗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在其它领域再次上演。

    悬疑一:乙肝疫苗真能致人死亡吗?

    疫苗事件发生后,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蛊惑力的当属“疫苗致死说”。

    乙肝疫苗真能致人死亡吗?对此,相关领域专家指出,根据“乙肝疫苗”的定义,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这种表面抗原不含病毒遗传物质,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由此可见,乙肝疫苗实际上属于一种“蛋白质”,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既如此,“疫苗致死说”是如何出炉的呢?如果单纯出自婴儿家属之口,毕竟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家属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此间有分析人士认为,医学死亡案例是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非一般人士能够解读。多家媒体快速、持续在“疫苗致死说”这个点上发力报道,确实显得过于浮躁、不够专业。

    官方给出“疫苗质量无问题”结论后,也有不少公众对此前舆论“轮番炒作”生出了疑问:之前“疫苗致死”的言论出炉是否经过充分的调研?有没有听取权威专家的建议?其次,在事件尚未有结论之前,是否衡量过该言论对于公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悬疑二:病例初步鉴定能再提速吗?

    此次疫苗事件之所以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与不断增加的婴儿死亡病例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今,已证实婴儿死亡与接种疫苗无关。如果能加快死亡病例的鉴定,就不会引起公众广泛和持续的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出生儿童约为1600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新生儿死亡,即每天大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接种,按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有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

    如此看来,如果不经过初步鉴定,只是将婴儿出生后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作为判断其死因的惟一标准,之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17例死亡病例”统计数字的出炉就不足为奇了。

    悬疑三:疫苗安全问题会越辩越明吗?

    上述疫苗事件披露后,国内乙肝疫苗的主要生产商康泰生物、天坛生物(20.30,-0.55,-2.64%)、大连汉信均遭到重创,而关于疫苗的报道也持续不断。从“疫苗致死说”到“董事长举家移民说”、“疫苗暴利说”再到“生产环节被污染说”等等,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于乙肝疫苗接种的恐慌。

    有专业人士称,所幸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及时出手,驱散了笼罩在疫苗头上的阴霾。否则,康泰生物等疫苗企业很可能步“三鹿奶粉”的后尘-一去无踪。

    回顾此次事件,相关部门通过新闻通气会、专家专访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沟通是值得肯定的。疫苗事件收场了,但围绕疫苗安全的讨论不会就此结束。此间观察家建议,相关部门及疫苗企业应该以更开放的胸襟让媒体和公众参与讨论,让更多人了解计划免疫制度,了解政府及国内疫苗企业为保障疫苗安全所作的努力。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