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看点
专家看点
危与机并存!柴映爽:关于新冠疫情对基因行业影响的一些看法
发布时间: 2020-02-18     来源: 柴映爽

 2020年春节是一个特别的开局,普遍看法是,疫情在一段时间内对国家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那么,对基因行业会有哪些影响呢?

 

本文转载自“柴映爽”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为“关于本次疫情对基因行业影响的一些看法”。

 

2020年春节是一个特别的开局,普遍看法是,疫情在一段时间内对国家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那么,对我们这个行业会有哪些影响呢?谈谈个人看法。

我是国家疾控病毒所毕业的,2003年的时候在所里也经历过非典,对病毒还有一些基础的记忆,不过现在没有时间研究学习新冠的知识了。当时发现非典是冠状病毒的时候大家都很诧异,因为冠状病毒一直是一个很常见的弱病毒,也是感冒常见原因,大部分人体内都有抗体。冠状病毒是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因此它插入外源基因组片段相对比较容易些。它是个单股正链RNA病毒,在宿主细胞里自己就能作为mRNA来合成RNA聚合酶这样的蛋白质,然后酶作用下它合成双链,分开后产生的那个正链才会合成衣壳蛋白。它还有一个很独特的不连续转录机制,具体可以去翻书。它的这些基因组的特点导致它很容易发生变异重组(应该都是同源重组),这也许是它要在自然界维持遗传稳定性的一种生存手段。

虽然SARS引起的症状很严重,但它本身还是一个很脆弱的病毒,体外生存能力并不强,碰到含氯的消毒剂很快就被灭活。天热以后,毒力随着传代迅速下降。与SARS相比,新冠病毒体外生存力好像稍强一些,但还是很弱,经不起各种理化消毒剂。因此有人猜测这次疫情也许会类似SARS,天热后病毒就渐渐没了。那样的话,一季度结束后,情况就会有望好转。然而,指望病毒每次都一样是一种危险的想法,万一这次天热后它反而加强了呢?疫情是一场人类和病毒的战役,除了病毒本身特性以外,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能力往往是更加重要的决定战役时间的因素。这方面很多时候都是看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动员能力,因此就会影响到经济民生的改变,当然对我们这个行业就会产生一些长效的影响,这是我想思考的。

从流感到SARS到新冠,每次公共卫生事件都是下一场战役的预演,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家会在事件结束后开始修补。从这次情况来看,二线以下城市疾控的检测装备能力还很薄弱,要搞的是装备能力建设,核酸检测这一类的设备是肯定是要上的,要把装备先到位,以面对不同病原体的疫情,装备至少能用好些年。呼吸道传染病最好都是原地检测,标本不动人动,万一下次是埃博拉怎么办?没有设备来武装,专家下基层也没用,这个是趋势。

中国的疫情报告法规中有一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即地方政府是有一个裁量权的,但是地方政府如果没搞清楚病因是什么,即使知道有这些病例出现了,也很难去公布。因此每次疫情都会有民意痛批官员为什么瞒报,但指望官员个个都是精英也不现实,这个裁量权的度很模糊不好把握,追责的时候就会踢皮球,罗生门。也许未来我们的疫情报告体系可以有所改善,给属地政府以更细化的指导原则。但至少地方的装备齐全了,就有了在当地检测的能力,对官员更快做判断也是有帮助的。

毫无疑问后面这几年疾控体系的建设会再次追加经费,因此卖设备可以有一波。试剂不会多,因为毕竟平时没那么多疫情。定量PCR仍然是核酸检测的主力军,除了进口的以外,国内的品牌也已经很多了。不过,出于对结果确认的保证,一般来说是希望下级疾控保持和上级疾控相同的平台(包括试剂),这方面ABI肯定还是老大。任何品牌的设备(包括试剂),最好先从国家疾控做起,至少也是省疾控。除了定量PCR以外,测序仪、数字PCR,都将是逐渐走入各个CDC实验室的检测设备。

这一次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数十倍于SARS,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检测量的需求增大了,从而对检测实验室的需求增大。一开始是CDC的检测能力跟不上,要放开给医院检测了,后来医院的检测能力也跟不上,要放开给第三方临检实验室来一起做。从这个角度看,会不会将来第三方临检实验室迎来一些机会,比如说也承担起部分疫情监控的职能,纳入到疾控体系建设,甚至得到一些国家拨款?从医疗资源的角度来说是有好处的。根据之前流感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经验,在一些医院也设立哨点实验室是个比较不错的补充,本次疫情出现的现象是,疫情规模突然扩大时,局部医疗资源受到挤兑,导致区域行政管理进一步失控,第三方临检实验室还是提供了不少支援的。如果将来有个别第三方临检实验室也成为哨点实验室纳入管理,无疑可以巩固疫情监测体系。潜在风险是,第三方临检实验室商业性质较强,也一直存在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是否能承担重大传染病的责任存疑。或许,可以分担整个体系中风险较轻的工作,或是分解其管理,部分职能由CDC或医院控制。当然,怎么决策还是取决于国家行政机构,值得去了解和关注。

检测量增大带来的一个市场就是一次性消耗品、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增加很大,有些企业的订单接到手软。出现了近百家公司开发了相关试剂盒,大部分以定量PCR检测为主,技术原理差别不大。有一些产品的生产质控体系未必过关,注册获批也是来不及做临床的,导致出现了一些质疑声音,但在疫情紧急时还是利大于弊。不过建议接下来企业不要再去蹭热点了,这些试剂盒已经太多,疫情过后不需要这么多的量,卖不掉的,留下十家就不错了。而且已经拿到证的接下来要补临床试验数据,能拿到多少临床样本也未可知,还不如考虑去生产口罩来的实惠。

一个可能是,疫情过后对于发热待查病人,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鉴别诊断会持续存在。病毒作为古老的物种,其首要目的是繁殖而不是杀死人类宿主。像埃博拉这样杀伤力恐怖的病毒,其实难以在人类世界长期生存。相对于SARS,这次新冠病毒感觉上是传染性变强了,对重症患者的机体损害机制变复杂了,但对免疫力较强的人群致病性似乎更弱,因此结局也可能是它与人类最后共存下来。这样的话开发鉴别诊断的试剂盒更符合临床需要。技术原理并不复杂,最后能占领市场的,还是那些在分子诊断领域市场销售体系比较成熟,客户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传统公司概率更高些。另外,病毒长期共存,就有疫苗的市场需求,希望国内针对它的mRNA疫苗届时能成功。

对于开发技术来说,本次疫情也为创新提供了一个了解市场需求的机会。如何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传播污染,如何提高灵敏度,如何更快地出结果,如何降低人员操作要求,都是为面对下次疫情做准备的创新考虑方向。类似于Nanopore这样小型化、实验室要求低的测序仪,对疫情时期的测序是有实验室配备价值的,若能降低错误率,进一步简化前期建库,也是很好的方向。通过新的技术如基因编辑来提高检测灵敏度也值得考虑,国外前两年就有公司在宣传用它检测寨卡病毒,虽然那个噱头有点大,但考虑一下用cas13a来检测新冠这个RNA病毒,也值得探索。或者说干脆考虑一下怎么去纯化cas13a蛋白,这个蛋白纯化很麻烦,好像还都是在走原核表达包涵体复性,有好的纯化技术路线就是技术壁垒。

这一次的假期很长,很多人在家无事可做,像上海药品假期销量中金毓婷达到第4名(前三都是感冒药),因此。。。也许年底前生育率会上升,至少肯定比去年要高。那么无创产筛也会多,对贝瑞基因、华大基因这样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是增长机会。当然,相关的做试管婴儿的也会增加,对国内几家做PGD /PGS 的来说是个利好。对于我们公司这样在不孕不育基因检测领域的领跑者来说,也是个好事。

肿瘤领域的基因检测公司比较多·,问题也比较多。大多技术比较同质化,业务模式也雷同,主要靠攒样本外送,这段时间收入影响比较大。不少公司为了得到销售数字讲给投资人听,这几年过于依赖扩充人手和抬高商务成本,烧钱比较厉害,会有一批要关门。有些公司是泥足巨人,都有死穴。须知过度拉高人员和商务成本的公司,最后都要付出代价。参比医药公司的薪资是不明智的,市场上医药代表大量过剩,降薪是现实,建议尽快裁员和优化,将资金转向技术开发或是购买,强化企业后劲。医药健康接下来大环境肯定向好,今年是个市场洗牌和弯道超车的时间,剩者为王。

市场销售方面也有改变机会。由于去医院看病存在感染风险,多数医院现都开放了在线门诊。给人群行为带来的一个变化是,病人会更加频繁的使用网络,因此他们会更有机会在网上去阅读跟他们疾病相关的信息。网络上的相关知识信息,会更容易影响他们的决定。从销售一线来说,销售拜访医生的难度一直在变高,频次在下降,而跟患者接触的难度在降低,频次在上升。因此,仍然守着传统医药销售思维方式的企业,在这个新时代有可能会被别人超过。企业应该尽快转型增加患者的C端教育和行为转化,更加有效地使用资金投入,增加客户容量,降低获客成本。

最后,祝愿疫情早日过去,春回祖国大地,基因行业更加健康!

滚动新闻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