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是引发多种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包括慢性肝炎、皮脂腺病、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全球约有近3亿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已成为全球人民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当前标准的慢乙肝疗法可以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感染,导致慢乙肝患者多数需要终身用药,一旦随意停药便很容易发生病毒反弹。
现已基本明确,位于细胞核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持续存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彻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键障碍。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宿主免疫系统是否能以及如何感知HBV cccDNA及其生物学效应。
近日,苏州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肝脏杂志 Hepatology 上发表了一项有关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跟肝细胞核中 HBV cccDNA关系的重要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先天传感器(innate sensor)来识别和结合肝细胞核中的 HBV cccDNA,从而抑制 cccDNA转录和HBV复制。
IFI16是干扰素诱导蛋白p200家族中的人成员蛋白。IFI16作为多功能效应蛋白参与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及作为天然DNA感受器参与细胞天然、被动免疫反应过程。
在机制上,研究数据显示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可通过靶向 cccDNA 中表达的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nterfero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 (ISRE) )促进 HBV cccDNA 的表观遗传抑制。
而有趣的是,该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还被证明在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激活的 I型干扰素(IFN)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此外,该项研究数据显示HBV可以下调肝细胞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的表达水平,并且发现在肝活组织检查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 和 HBV转录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表明在生理条件下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可能具备抑制 cccDNA 功能的可能作用。
综上,研究人员认为,核传感器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通过靶向 cccDNA 的ISRE整合先天免疫激活和表观遗传调节来抑制cccDNA功能,而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或可以作为抗HBV感染的新型治疗靶标。
“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