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色背景显示屏上投射出“厦门市人民政府 四川大学 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的字样,两地相关负责人落座桌子两旁并纷纷签下协议……画面定格在8月4日下午,标志着两地医疗资源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双方将在厦门共同创建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下称华西厦门医院)。这是一家定位于国内一流且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
实际上,华西并非是“入赘”厦门的第一家名院。为何是厦门?还有哪些地区受到了名院的青睐?这样的跨省结合的利弊如何?健康界通过梳理,试图发现一些答案。
进驻厦门的医院早已不止华西一家
据厦门市政府今年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床位数仅4.04张,处于全(福建)省末尾。这一数字被签约仪式上的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提及并补充到:“这还低于全省4.88张、全国6.03张的平均水平。”
一直以来,四川大学(下称川大)的学科能力不容小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是连续9年在“中国医院排行榜”中综合排名第二。在胡昌升看来,此次联合,对于加快厦门医学学科发展、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加快健康厦门建设等具有里程碑意义。
仪式现场,除厦门政府相关领导、川大相关学院领导出席外,还有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四医院等相关医院的一把手到场研讨,40人左右的“庞大阵容”也看出华西一方对于华西厦门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视度。
健康界发现,华西厦门医院虽是华西医院在省外的第一所直属医院。但于厦门而言,这已不是迎来的第一例。五年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下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同样以“政府建、医院管”的姿态酝酿而生。
2014年8月,厦门政府和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建设运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协议书》,其中提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由厦门政府全额投资创建,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2017年8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对外开诊。
为了让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有“中山基因”、中山医院能稳定向外输出资源,医院临床、医技、护理等各学科在线下实行“双主任”制,通过人员流动继承中山医院的优势学科“衣钵”;线上则采用相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通远程查房、远程会诊平台和疑难重症患者转诊的绿色通道。人才储备方面,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所有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入职前,均会到上海参加为期1-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为期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医院发展已有近两年,樊嘉、葛均波、周平红、符伟国等诸多名医工作室在院内揭牌成立,更拥有多个“福建首例”的技术突破。
再往前追溯,2014年6月揭牌运营的厦门市儿童医院,由厦门政府投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管理;目前仍在动工建设的厦门市集美新城医院,同样由厦门政府投建,但由中国医科大学管理……
这样一个名单不禁让人好奇,大家为何多选择在厦门?
诸多着名医院纷纷“出走”为哪般?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早在1980年10月就被批复设立为经济特区。今年1月30日,福建省统计局发布关于九地市一特区的成绩单,其中显示,厦门人均GDP增长排名位于第三,直追第一、第二的泉州与福州。然而与厚积薄发的经济实力不匹配的是,厦门的医疗资源至少在近几年的“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上几无亮点。
扩大到福建全省,这一现象似乎也同样存在。2018年,福建实现生产总值35804.04亿元,在国家统计局于今年3月1日公布的31省份2018GDP数据榜单中,排名第十。但细观2018年底发布的“2017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一家上榜,以7.686的总得分排在第91位。
回顾这一医院历史,它是福建省政府于2016年9月6日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的产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建立一对一的合作共建关系。在合作当年底公布的“2015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中”,该院还没有进入全国百强。
同样的联姻,也在海南省不断上演。201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海口市卫生局、海口市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两医院缔结为“友好合作医院”。2017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与海门市中医院签订共建协议,海门市中医院挂牌为龙华医院合作共建医院。2017年6月11日,原海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儋州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海口签订《医疗卫生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集团-(海南)儋州医联体,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对海南西南部中心医院全面托管。2017年8月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海口市合作共建的“上海六院海口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对外开诊营业……
不仅上海各大名院密集的向外扩张,回过头来看川大华西的步子也在向北迈进。2017年12月,山东省即墨区政府与四川大学在府新大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即墨区和四川大学将建立校(院)地医疗卫生技术资源和人才团队合作机制,共同建设以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训、分级诊疗、学科建设为主的医疗联合体,合作共建青岛即墨东部医疗中心……
显然,“跨省办医”已是国内多地大型三甲医院正在进行的探索,目的都是要将品牌、技术和人力资源向外扩张,合作模式遍地开花,但政府主导或积极参与是主要特点,从地区来说,经济较为发达但医疗服务相对薄弱的省市,多成为大医院前去“落地生根”的原因之一。从合作年份来说,多集中在2017年。
各大医院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问题也伴随而来:“跨省办医”是否为大医院壮大的另一发展形式?这是否符合医联体建设的要求?未来,这种深度合作会越来越多吗?
“跨省办医”有悖“健康中国”理念?
早在新医改伊始,“严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就被国家明确要求,更在日后不断被强化。如何更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分级诊疗,医联体就成为了重要抓手。
2017年,“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上升到国家高度,国务院提出四种模式,即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并要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
同年,“沪厦两地共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报道一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就表示,“跨省办医”不属于医联体范畴,“政府现在提倡医联体,但医联体是在当地,而非跨省”。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执行院长顾建英看来,这属于跨省医联体,国家对此是支持的。
“‘跨省办医‘或许是公立医院在扩张受限的大原则下,试图‘突围‘的一种主动尝试。”在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告诉健康界。
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健康界发现,当前“跨省办医”模式中地方政府发挥了巨大作用。政府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山东省医院协会原秘书长王秀华表示,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出手整合医疗资源(包括跨省),并非没有其正当性所在,但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建立规则,加强监管上。如果政府出手直接整合医疗资源常态化,未必是好事。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作用,同样被医疗行业资深观察者(医疗圈大V)、商洛市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所认可。他曾撰文明确看好“大医院跨省扩张”:大三甲医院依靠规模单院区床位扩张的野蛮时代将过去,一种以自由恋爱方式出现的、不被官方认可的“医联体”将会越来越多。“这既是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跨省医联体将是大势。”
“但若将这一现象置于医改大背景下去思考,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和错配如何解决?王秀华接连提出多个问题,“这是从总量上增加医疗资源的适当之举吗?如何为社会办医腾出空间?如果形成新一轮跑马圈地,是否有悖于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对‘健康中国’的实施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协会党支部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年2月26日,我协会党支部积极..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