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二次售假被点名:10年至少10次重大产品负面
作为本土跨界制药业与保健品行业的一大巨头,雄踞东北的哈药集团近年来在迎来业绩增长的同时却一直负面缠身。

据不完全统计,哈药旗下药品、保健品在过去十年至少遭遇了超过十次以上的重大产品负面曝光,然而至今一些印有“哈药”二字的问题产品在屡次被曝光后依旧大行其道。
12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称,其在保健食品执法检查和抽检中查出了包括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葫芦大药房销售的“赛而牌维美克减肥颗粒”在内的21种产品含有酚酞、西布曲明等违禁化学药物成分,属于假冒保健食品。

公司保健品的毛利率远高于中药和西药
哈药药房二次“越线”
作为保健食品的违规高发区,减肥产品含违禁成分与虚假宣传两项一直是各家企业与监管部门进行“游击战”的重点所在。诸如此次遭曝光的哈药零售药店销售违规减肥产品的例子,在业内颇为普遍。
根据国家食药监局的曝光名单显示:包括赛而牌维美克减肥颗粒、蚁力神牌鸣琪胶囊、诺瑞特牌巴拿拿胶囊等多个产品,均被检出违禁化学药物成分包括酚酞、西布曲明、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
其中,标示批号及生产单位分别为“2011061502”、“济南华尚鲁卫科技有限公司、香港本草堂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减肥产品“赛而牌维美克颗粒”在抽查的过程中被检测出产品包含酚酞、西布曲明,而被抽样单位正是来自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葫芦大药房。
值得注意的是,上榜名单中哈药并非唯一的知名上市企业,由湖南九芝堂零售连锁有限公司安乡紫珑店销售的“优美·减肥胶囊”(标示批号为“110301/3”,标示生产单位为“广州康尔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亦被检测出酚酞、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
2010-2011年的两年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对含有西布曲明、酚酞以及奥司利他成分的各类减肥药进行风险管控的禁用措施,原因正是这类看似效果显著的减肥产品实则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隐患。如哈药所售产品中查出的酚酞成分,原本是泻药的主要成分,能够直接引起分泌性腹泻,容易让服用者对药物产生依赖,长期服用则会导致结肠黏膜黑病变等严重后果。
哈药股份与九芝堂公司对于零售药店所经营的产品进货资质和后续管理的失责随即被各界高度关注。而此番涉事的哈药股份宝葫芦大药房已是今年第二次在监管部门抽检中被查出问题。
就在今年6月21日,国家食药总局对“白领牌女性减肥冲剂”等13种假冒保健食品进行了统一的查处,哈药旗下的这家零售药店所售的“金美纤体鲜豆浆”就曾被检出违禁减肥成分“酚酞”。
对于整改进展和事故原因,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哈药集团方面尚未作出回复。
十年频频触线
事实上,一直对外维护质量优先、消费者安全至上的哈药集团,却正是在质量问题方面成为监管部门黑名单的“常客”。过去十年各项虚假宣传、质量问题累计超过十项,令人惊心。
2005年7月,哈药六厂推出的一款瘦身饮料因为明确宣传了产品的功效,涉嫌违规宣传而遭到了有关部门的打击。2006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将哈药集团三精黑河药业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列上了诚信经营“黑名单”。同年,北京市药监局亦发布公告称,哈药等涉嫌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类似例子并未因此有所收敛,2007年6月6日,国家药监局公告宣布,哈药“牛鲜茶”等广告批准文号被撤销,此后在浙江省发布的虚假违法医药广告警示中,哈药集团三精千鹤制药有限公司的牛鲜茶也榜上有名。
而在2008年至今,包括“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生产的五海瘿瘤丸被国家药监局列为违法广告药品”、“哈药世一堂‘止咳喘冲剂’违法宣传在云南省被禁”、“由于广告宣传擅自扩大药品功能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四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哈药中药三厂生津消渴胶囊在该省内销售”、“江苏省下令暂停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生产的微达康颗粒销售”以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制剂厂生产的‘新贝增盖高钙片’重金属铅超标而在深圳被叫停”的案例林林总总,几乎在哈药集团旗下的各大业务分公司全面开花,堪称系统性爆发。
2006年曾经携旗下16家所属企业联合发布安全倡议、宣称以“产品质量零事故”为永恒目标的哈药集团,却被外界在一次次事故中被视为质量管控的“惯犯”。谈及如此现象,北京秦脉医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陈哲峰表示,从过去两三年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开展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所公布的结果可以看到,药品质量问题十分严重,其中部分企业更是多次被警告而无果。“这些企业质量管理意识不强,面对恶性竞争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
哈药集团销售假冒保健品再次被点名
12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称,在保健食品执法检查和抽检中,发现销售假冒保健食品药店名单中,哈药集团等公司榜上有名。
此外,哈药股份宝葫芦大药房是今年第二次在食药监管部门的抽样检查中被发现售卖假冒保健食品。
今年6月21日,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了要求查处“白领牌女性减肥冲剂”等13种假冒保健食品的公告,其中,在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葫芦大药房就在该名单中。
“售假门”只是哈药较为严重的新闻事件之一,近年来,行业巨头哈药已经成为监管部门黑名单的“常客”,过去十年间各项虚假宣传、质量问题累计超过十项。
药品因其食用群体的特殊性,消费者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日趋严苛,哈药作为医药企业,药品质量关系重大。
哈药丑闻缠身反映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漏洞: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对旗下药房的治理水平不达标,面对行业竞争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
解决虚假医药广告不能仅靠药企,监管部门也需要学习美国同行重罚违规药企的经验和做法,切实为国民健康把好质量关。
电视广告“轰炸”制造哈药模式

2011年,哈药六厂生产的纯中纯饮用水,因含有超标的“可能致癌物”,被质监部门罚款46万元
上世纪90年代,网络刚进入中国还没有兴起,电视广告成为很多人了解商业品牌的主要渠道。在电视广告中频频露面的品牌,自然会被国人认为是值得信赖的知名品牌,其销量也随之一路攀高。于是,部分企业认为只要在央视投广告,就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引发消费者追捧。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哈药利用“见缝插针的广告投放和明星阵容”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也使得哈药六厂这个濒临破产的药厂,迅速在短时间内起死回生。
哈药通过巨额广告费砸出天价销售额的模式也被称为“哈药模式”,核心在于强大的广告攻势使公司名气和业绩飙升。
哈药因为广告轰炸被国人熟知,并渐渐成为行业巨头。此后,在医药行业内“哈药模式”成为营销的典型范例,模仿者众多。
时至今日,随手打开电视,每个电视节目中最常见的广告依然是医药类广告,而广告费用支出也是医药上市类公司的重要支出之一。
数据统计,共有108家药企公布了去年公司的广告费用支出,金额总计超68.76亿元,较2011年的57.46亿元增长了11亿元。其中,2012年,哈药股份广告支出8.98亿元,居行业首位。
巨额广告拖累公司利润哈药模式难持续

2011年,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左)曾就哈药“超标排放事件”,正式向公众道歉
曾经,高额的广告费虽然花费巨大,但能撑起公司更多的产品销量。如今信息化时代来临,竞争日趋激烈,巨额广告更多的是在稀释公司利润,效果不如从前。
“哈药模式”的广告投入与业绩逐渐出现倒挂现象。2012年,哈药股份广告支出高达8.98亿元,同比增加近4.5亿,是其5亿元净利润的1.8倍。
哈药集团曾是继孔府宴、秦池、爱多之后的“第四代标王”,如今除了哈药,孔府宴、秦池、爱多电器已经从“标王”的神坛上跌落,离开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这表明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控制,靠广告包装出来的华丽外表不能够持久。
当下处于媒体多元化的时代,电视一家独大的格局正在慢慢被网络所取代,而且,单凭广告已经很难形成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追捧,广告过度投放不一定都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仅靠高额营销费用很难长期支撑企业与品牌的发展。
药企在2014年央视广告现场招标的中标金额创下近年来新低。这意味着曾经作为投标“大户”的医药企业参与央视黄金广告的热情正在逐年减退,且投放产品的方向也已经从药品转向了更具消费弹性的大健康产品。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哈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他山之石:美国药企曾因不当营销被重罚

今年8月辉瑞再领4亿美元罚单 非法营销十年五度受罚
2009年9月,美国司法部表示,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当天对其在营销过程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的刑事指控表示服罪,并同意支付创纪录的23亿美元罚款以了结因不当营销13种药品而引发的指控。
这笔罚款包括不当营销镇痛药伐地考昔等药物支付的13亿美元刑事罚金以及10亿美元民事赔偿。美国司法部表示,辉瑞在夸大药品适用范围方面已属“惯犯”,此次的罚款数额也是美国有史以来针对不当营销处方药开出的最大罚单。
中国虚假医药广告状况远远比美国严重,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提供的信息,由于虚假医药广告、误导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虚假医药广告正在成为威胁国人用药安全的一大社会“公害”。
药品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药企为了自身利益会进行虚假宣传,这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造成虚假医药广告问题的原因不能仅仅归于药企,大批国家公职人员和监管部门在做什么?他们有没有真正履行药品生产监督的责任?仅仅是点名吗?处罚过轻甚至没有处罚会助长药企进行虚假宣传,希望监管部门也需要学习美国同行的经验和做法,切实为国民健康把好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