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19个涨停直逼500亿市值!华大疯狂还是资本疯狂?
发布时间: 2017-08-10     来源: E药经理人

 

华大基因再次让资本市场疯狂!在二级市场的热捧下,国内基因科技龙头深圳华大基因已连收19个涨停板。目前股价报109.18元,对应总市值为436.83亿元,动态市盈率115倍。华大基因估值或将飙升至500亿元。有人狂喜,有人狂忧!

凌厉的股价表现、一路飙升的市值背后,是华大基因背后投资者或兴奋、或担忧的情绪,同时夹杂着业界对于华大基因核心竞争力以及后续市场空间的质疑。

一方面,不容否认的是,华大基因是目前中国基因行业里的一艘航母,虽然每个子领域都有竞争对手的挑战,但是只有华大基因一家,在无创产前筛查、基因测序仪、肿瘤基因检测、基础基因研究服务等上中下游领域均有重兵布局。故而,在上市之初,有媒体将之誉为“生物界的腾讯”。

另一方面,争议同时存在,“怎么知道不是生物界的乐视呢?”最近有评论文章《我为什么看空华大?》指出:华大基因是中国基因行业的先驱,但先发优势并没有转化成竞争优势,在设备、数据和人才等方面正在失去先发优势和竞争力。

单从资本层面,股价飙升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好事情,在某种层面上,股价越高,存在泡沫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华大基因的实力是否与当前的股价相匹配?未来能否撑得起更高的股价?业界尤其是投资者对于华大基因目前的估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实际上也仍然存在分歧。反过来讲,资本的反噬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那么接下来,华大基因在资本市场的走势将会如何?他会驶往何处? 

1 19个涨停板成最赚钱新股

8月9日,华大基因仍以涨停价开盘,但很快大量抛单涌现,进入集合竞价时段几分钟后打开涨停,同时伴随巨量成交,之后华大基因再度封上涨停,全天换手率已高达68.32%,成交29.6亿元,上涨10.01%,收报109.18元。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公司买入席位前5席位中,前三个席位均为华泰证券所属的营业部或分公司,合计买入金额高达2.6亿元;此外中投证券两家营业部也合计买入7600多万元。

如果按照今日的成交均价计算,中一签华大基因的盈利将可达47140元,中一签盈利数额已创今年5月以来上市新股的新高。但现在你敢买吗?

面临当前的高股价和涨停态势,一位投资华大基因的投资人表示:“目前的股价已经太高了。”显然,一些投资方已经开始担忧股价飙升可能带来的隐忧。

2017年7月14日,华大基因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后首日顶格涨停,至今已收获19个涨停板。实际上,8月8日之前日换手率非常低,未超过2%。但今日换手率高达66.95%。公开资料统计,上市至今的25日之内,华大基因已经发布6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且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均系股票交易价格连续2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

据悉,在华大基因上市的第六个交易日,也是收获第6个涨停板的当日,华大基因杨焕明、汪建、刘斯奇等创始人联合华大基因管理层向所有华大员工派发涨停大礼包!据相关报道,包括现金红包1999.99元/人,还有市场价值10万/人的员工健康检测礼券。

这对于华大基因来说,可能是在初入资本市场后初尝甜头并与员工分享。但回归资本市场价值规律来看,通常一家刚上市公司连续的股价飙升达到峰值之后就会逐步回落,甚至会面临暴跌的风险。

曾被股民戏称为“妖股”暴风影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15年3月24日上市的暴风科技从7元的发行价一路飙升,36个涨停更是将股价抬升至惊人的327元,涨幅近50倍。但此后暴风科技股价开始震荡,股价如过山车般快速下挫创新低117.13元,缩水幅度超六成。


回到医疗健康行业本身,贝达药业也是前车之鉴。2016年11月7日,贝达药业在A股首发上市,登陆深交所创业板,IPO发行价为每股17.57元,首日涨幅即达44%,之后连续涨停,股价最高涨至99.65元。但之后就开始回落,如今股价稳定在50元~60元之间。


早前多家券商对华大基因市盈率的预计在55倍-80倍不等,对应目标价46元-94元/股。因此,对于华大基因背后的40家PE、VC来说,势必也会担忧股价的稳定性,因为股价过高太早到达天花板,过大的泡沫一旦在投资者解禁期之前被戳破,极大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投资者的撤退。这也使得不同的投资者在不断飙升的股价背后各怀心思,各有担忧。 

表:各证券研究机构预估的华大基因股价
 

2   能值500亿元吗?

今日,华大基因的市值是436.83亿元,一个理所当然的预测,按照当前发展趋势,华大基因估值飙升至500亿元似乎也没有悬念。

从国内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情况来看,市值超过500亿元的企业并不多,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上海医药、云南白药这些白马股,且这些企业的营收均在百亿以上。反观华大基因,其2016年营收为17.11亿元。

无论是股市的短期炒作,还是资本市场的正常反应,股价最终的走向还要落在华大基因本身的价值和未来竞争力上。无疑,券商和投资者比较看好的是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百亿美元的市场空间,以及华大基因在NIPT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成长空间。国信证券曾认为,受益于无创产前领域、肿瘤筛查和个性化诊断领域双轮驱动,华大基因业绩有望在未来三年大幅增长,预计依托NIPT的生殖健康领域未来三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华大的主营业务是基因检测,面向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业务分为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四大类。 

最早,华大基因的优势主要在中游测序服务领域,为了摆脱对上游仪器服务商的依赖,同时增强企业的服务能力,华大基因开始向上游和下游扩展。

发力上游,2013年华大以1.176亿美元全额收购美国基因检测仪器公司CG。基于此,华大于2015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桌面型测序仪BGISEQ-500,用于无创产前领域,合作的机构已超过200家。拓展下游,华大开发了云平台BGI Online,布局基因分析和数据服务。

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于,一方面,华大基因真正产生现金流的最主要产品仍然是预防新生儿缺陷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这不仅是华大基因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最主要业务,也是其最讲得明白的商业模式。公开资料显示,生育健康类服务2016年对华大业务的贡献占比达54.62%,在国内NIPT领域,华大基因占到30%-40%的市场份额。但这一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据不完全统计,至2017年6月底,有包括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在内的近20家基因检测公司开展NIPT服务。

另一方面,从华大基因的产品竞争力力来看,在上游面对着国外Illumina、Thermo Fisher等测序仪器商开始逐渐往下游布局的压力,而且在测序仪的研发生产方面还并未对竞争者形成实质性威胁,收购CG目前为止还未形成后发优势,且在肿瘤基因检测业务来说,华大基因仍需使用Illumina的测序仪。

在中下游面临着无创产前、肿瘤、科技服务等领域不断出现的的强势竞争者。尤其是中游市场的检测服务,行业壁垒低,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间价格战如火如荼,盈利空间不断下降。众所周知,从华大基因出走的众多“华小”的业务也正在对华大形成全方位夹击态势,直接竞争对手贝瑞和康已经借壳上市,诺禾致源在科技服务领域也正在赶超华大基因,就连原华大基因CEO王俊也在出走后创建碳云智能,布局下游生命大数据。

此外,华大基因目前布局全产业链,摊子大,但还缺乏变成现金流的能力。虽然华大基因收购CG后正在补充其在测序仪方面的研发能力,同时背靠国家基因库,试图在拥有大样本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其分析能力。但短期之内,如何进行商业化变现还需继续观望。总结起来,华大基因很大,但也使得其要面临更多、更全方位的竞争和管理压力。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