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有一种药涨价,就是故意的!
发布时间: 2017-01-25     来源: 赛柏蓝

众所周知,药品是被喊“降价”,很多地方依托行政手段和招标制度,挥起屠刀,压出惊天价格。但是,随之降价死的现象又层出不穷。廉价药消失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的在媒体露面,但是,一旦给予保护,却又出现暴涨的现象,以至于某些曾经销声匿迹的药品重出江湖,但是价格却出现暴涨。

实际上,药品涨价的呼声一直未停,尤其是普药企业对药品利润的渴望愈来愈强烈。大部分普药价格竞争惨烈,已经处于微利运行,所以,仅仅是自然销售,根本没有推广和供应的动力,无法维持正常的商业运作。而很多普药是老百姓必须的,也是非常喜爱的疗效确切,经济实惠的药品。所以普药不能退市,唯一的办法就是适当抬价,留出商业价值。

▍药品价格构成

粗略的算药品费用应该是:研发费用+生产费用+流通费用+推广费用 

实际上,不同的药品各环节费用构成差异巨大,因此,反应到实际药品价格上的差异也非常大。新药价高,普药价低,姑且不论是不是伪新药,普遍看来是竞争决定了价格。 

新药由于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且需要进行医患教育和推广工作,所以生产本身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而普药则由于市场成熟,厂家众多,供过于求,除了生产本身的成本以外,其他成本已经被压缩的微乎其微。 

▍供需关系变化

对于普药来说,生产成本至关重要,那么原辅料、包材、人工成本、流水线效率等都关系产品竞争力。中成药受到上游药材供应价格的影响,波动非常大,因此价格影响因素比较特殊。化学药主要是原料与中间体企业产能和开工情况,北方的冬天雾霾压城,影响若干企业的生产供应,甚至相关有污染行业的包材、玻璃等都受到停产和限产影响,供需关系变化,导致价格上浮。 

▍产业链垄断

有一种涨价,就是故意的。因为有很多企业看中了产能限制的机会,逐步的将原料或者部分中间体的稀缺资源吸纳到自己手中。当具备产业链控盘能力的时候,价格的调整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 

中国是原料大国,化学药物的发酵过程几乎全部在中国,形成了中国做发酵,印度做合成,欧美做制剂的大格局。随着环保升级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部分具有优质生产力的上游企业就能了流通大佬们眼中的肥肉,随时准备打通产业链,获得话语权。

▍产品升级渴求利润 

产品存在的价值就是获取利润,获取利润的前提是有足够强大的价格,这个价格是中标价,能够实现中标价提升的唯有获取与原研抗衡的话语权,一致性评价、欧美认证、科技进步奖等等都是对产品标准的提升做出的努力。这些都是成本,都需要摊到产品成本中。 

▍人力成本及操作模式 

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都靠人来完成,人力成本至关重要。人才价值的体现表面上就是价码,因此,吸引人才的手段就是靠待遇,而人力成本必然也计入销售费用,体现在利润上。终端控销的操作手法,就是做的逆向价格设计。所谓算账营销,把每个环节的收益放到纸面上,做该做的事情,赚相应的利润。这种方式在优化品牌,而模糊价格,所以,有卖品牌而不卖价格之说。一旦使用这样的方式,价格必然抬升。 

▍服务提升需要涨价

这是一个讲服务时代,服务基于费用的基础上,当你追求体验的完美的时候,必然为成本买单。没有免费的附加值,只有不断创造空间,让推动者得到收益,才会有服务。所以,普药适度涨价可以让供应方恢复信心,保障供应。也会让渠道方有应有的收益,促进销售。当然,也会让更多的质优价廉的普药重新回到百姓视野。     

国家推动药改,要求降低药价,降低医保负担,这些是虚高的部分,至于那些真正属于百姓日常需求的普药,确实该涨涨了,涨多少,怎么涨,市场说了算。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