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机器写作是今年中国新闻界最为热议的话题。对,没有之一。恐怕新闻媒体人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性与高效,另一方面担心这机器人会取代自己的“工作”。
《洛杉矶时报》机器人记者“地震波特”在地震前3分钟抢发消息,延长了预警时间。无疑,这对于讲求时效性的突发性灾难报道,机器写作的高校优势完全被凸显出来。而美国硅新社华人工程师团队打造的写作机器人“编形金刚”除了能够快速写作“美国融资快讯”,而且还能去美国的“英文”数据库当中提取数据,第一时间编写“中文”报道传送发布到中国。如此强大功能,相比,机器人同时具备了“机器写作”和“机器编译”能力,还让不让以“独家编译”为优势的媒体活啊?
而中国新闻媒体好像对机器写作也颇感兴趣。12月20日,新华网在首届“智能+”传媒超脑论坛中发布了国内第一代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这个机器人大有来头,它与此前的写作机器人不同,最大的特点是Star的写作是“有感而发”,也就是,通过新华网自主研发的生物传感器采集用户体验信号,转化为数据后通过多种算法完成分析、报道、交互等工作,并可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各种产品。从新闻报道的层面上来看,Star机器人写作将打破财经、体育、气象等报道领域限制,进入到与用户体验相关的各个领域的报道中。
新华网研究院院长杨溟表示,“研究团队希望将第一代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生物传感分析操作系统,去帮助传媒人了解以往难以挖掘的关于人的真实体验与感受,以帮助其完成新闻分析与报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机器写作的出现不在于“会否取代记者”,而是让其实现替代人工作和增强人能力的双方面融合。也就是说,让机器人成为记者的得力助手。因此,新华网推出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不仅仅是为了写稿件,而是为传媒人提供一个用户体验数据获取方式、相关数据,以及一种更为智能化的写作思维。
除了机器写作之外,传媒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无人机新闻、计算机“算法”、VR技术等等,对于传媒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新兴媒体等实践也逐渐兴起。当然,新型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更为高效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更为强调的是,媒体人的自我突破,以及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弯道超车”,对于技术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也是相当重要的。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