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自去年5月28日正式开业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作为上海发展高端医疗产业的先行者,医学中心被各界寄予厚望,但目前的现状却是服务量较低,盈利状况堪忧,而且其承接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定位仍面临诸多阻碍?
现状
患者就诊量低总体上处于“饥饿状态”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坐落于浦东新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占地104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毗邻建设中的迪士尼乐园,与其对面为邻的便是名声赫赫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设有500个床位、118个门诊诊室、15间手术室和11间产病房,配备心血管、骨科、整形外科、妇产、耳鼻喉、眼科、儿科等科室。医学中心与8家公立医院签约合作协议,三甲医院的医学专家将通过多点执业途径来此提供服务。
步入医学中心,气派舒适的装潢让其看上去不像医院而更像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可惜的是,与喧闹熙攘的公立三甲医院相比,这个就医环境上乘的医学中心可谓门庭冷落。
一位熟悉医学中心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这里的病床使用率不足10%”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数量明显多于就诊的人。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20分钟时间内仅有两组患者及陪同人员共5人出现在门诊挂号处。
时针拨回到一年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于2014年3月底试运行,5月28日正式开业。作为上海新医改催生的第一家国际性高端非公立医疗机构,医学中心曾被各界寄予厚望,这是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第一家大型高端综合医院,还是国家卫计委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和鼓励发展高端医疗的典型。
然而一年以来,医学中心的运营不甚理想。201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上海市医院管理学术会议”上,医学中心首席执行官、院长张澄宇曾坦言,“医院总体上处于‘饥饿状态’,虽然服务量逐月提升,但总量还是太低”张澄宇还表示,就诊“客人”的结构也不尽如人意,其中约90%的门诊属于自费就医。
就在2014年的平安夜,医学中心医疗院长兼首席内科医生缪晓辉在其微信朋友圈中透露了离职的消息:“各位朋友,圣诞节有重要消息:即日起,本人不再担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任何职务”
缪晓辉是国内知名感染病学和肝病学专家,曾在公立医院工作30年,其中任职科主任7年,从事医院行政管理12年,他对中国的医学、医院、医疗的认识颇为深刻。加盟医学中心前,他是长征医院副院长。缪晓辉当初毅然决定提前退伍,正是看中了医学中心“非公立三甲医院”的定位,他的离开,成为医学中心运行不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波折
受上市公司青睐股权转让事宜搁浅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股权变更也是一波三折
与过去“自建、自管、自用”的建院模式不同,医学中心采取了“建管用分离”模式: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具有政府背景的该公司持股20%,其余80%的股份来自社会资本;项目运营和管理由亚洲最大的高端私立医疗机构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多家附属医院,是上海指定的医师多点执业平台。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之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2013年7月受聘现职。
医学中心在尚未正式运营前,就已开始商洽股权转让事宜。2013年12月5日,上市公司运盛实业公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其控股股东九川集团旗下的九胜投资将斥资2.38亿元收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部分权益?运盛实业拟以6.13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约7491万股,购买九川集团和贝恩投资持有的九胜投资100%股权,交易金额约为8.24亿元。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信kgn091专注医疗健康行业,欢迎关注。九胜投资和运盛实业将借此契机进入目前热门的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实现工业地产向养老地产的华丽转身。
此后一段时间内,运盛实业多次发布公告称重组方案进展顺利,九胜投资收购医学中心部分权益的事宜也顺利推进。收购完成后,将间接和直接持有医学中心28%的股份,成为医学中心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据了解,医学中心在洽谈股权变动过程中,与从新加坡延聘来的运营方百汇医疗集团的磨合并不很顺畅。与此同时,在医学中心运营一年之后,运盛实业对该投资也开始予以重新审视和考量。
据一位接近运盛实业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运盛实业的高管自己都说了,3年半时间里肯定亏损。今年春节前夕,公司高管还急于找一些券商分析人士,替他们的这笔投资再造造势,结果发现分析师都不愿意碰这一话题”
记者从多方信息源确认,运盛实业和九胜投资关于医学中心的股权收购事宜,目前以失败告终。记者向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致函求证上述信息,截至发稿一周有余,未获对方回应。
据了解,近期运盛实业开始将投资转型方向调整为互联网+医疗领域,不再提及实体的高端医疗产业。公司先后收购了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公司上海融达信息科技51%股权和主营业务为数字化医疗设备制造以及信息化服务的北京麦迪克斯科技100%股权。
问题
挂号费最低300元近期考虑降低收费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一年来运营状况不理想,无疑让有意投资高端医疗服务业的社会资本心生畏惧。
上述熟悉医学中心的知情人士总结了医学中心面临的四大困境:“地理位置太远,合作的医生没有积极性;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剥离没有做到位;多点执业实际操作中仍有阻碍;收费过高,脱离患者的承受能力
“医学中心近期会考虑降低收费标准”这位知情人士同时强调,“其实价格高并不是造成医学中心访问量少的最主要原因,但却是医学中心目前唯一能改变的一点”
不同于公立医院,作为盈利性机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从建设初始就一直在探讨如何赚钱的问题。同时,医学中心从一开始就明确,将不成为国家基本医保的定点医院,但可适用商业保险。
张澄宇院长曾在筹备阶段坦言,虽然投资方不会急于收回投资,但医院的营运也有一定的压力,先要“活下去”,再追求“活得好”。
记者通过医学中心服务热线获悉,目前其挂号费最低为600元,看顶尖专家则需要1200元-5000元不等。事实上,这一定价比医学中心去年开业时对外公布的价格更贵,当时公布的挂号费最低为300元,看专家为1200元。住院费用也堪比五星级酒店,其中最高价位的总统套房病房,一张病床有两名护士同时提供服务,一晚上的价格高达4万元。
地理位置偏远患者专家不愿前往
在不少人看来,不纳入医保、收费高昂是阻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在这一问题上,投资界和医疗界人士的观点却相当一致——“价格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作为高端医疗服务,特殊定位与客户群体决定了其不同于公立医院的属性。据这位熟悉医学中心的知情人士介绍,“4万元的总统套房依然有患者入住,毕竟对于资产千万元级别的人士,价格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找到顶级的医学专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在上海大医院就医的人群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来自外省市,不存在有无上海本地医保的问题”
此前医学中心的管理层也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高端医疗将集中解决中国1%-1.5%高收入群体的看病问题。这部分群体更在意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和就医体验,对价格并不敏感”
然而,医学中心地理位置偏远,使得日程繁忙的专家级别医生积极性不高。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患者,据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透露,曾将自己的患者转诊到医学中心,但那里地处偏远,配套服务不便,患者不愿前往就诊。
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未剥离医学中心优势难现
统观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目前面临的几大难题,其中“公立医院剥离特需医疗没有做到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公立医院同样能提供高端的医疗服务,且与三甲医院专家的距离更近,对比之下,医学中心的竞争优势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所谓特需医疗,是指公立医院内的“高端医疗”服务。特需医疗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当时政策允许有条件的单位和医疗卫生人员从事有偿业余服务和有偿超额劳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收费,要根据不同的设施条件医疗技术水平拉开档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需医疗已成为公立医院特别是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一项普遍的医疗服务设置。目前,公立医院特需医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特需单元,即提供全套特需服务的特需病房、高干病房、国际部等;二是特需技术,包括专家门诊、点名手术、加班手术、特别会诊等;三是特需服务,包括导医服务、全程护理、特殊病房等。
由于有悖于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特需医疗一直备受诟病。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需求客观长期存在。所以根据有关政策设想,医学中心将承接公立医院转移过来的特需医疗,并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不占用医生、公立医院床位、社保等,避免公共资源分配不均。
《上海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08-2020)》(草案)提出,将分别在浦东和虹桥商务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两个医疗功能拓展区,同时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开设特需医疗服务,并将之剥离进入上述两个国际医学园区。
可以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背负的历史使命就定位于承接由公立医院剥离的特需医疗。
在医护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面,医学中心扩大了医生的“白色收入”。按计划,医生最终薪酬由直接诊疗服务量决定,在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医学中心的医生收入将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普遍水平,护士收入则是公立医院的1.5倍,医生不需要靠医药代表的回扣,通过技术和服务来获得回报。
医师多点执业实际执行遇“玻璃门”
此外,“放开医师多点执业”这一呼吁了多年的待解顽疾,虽然在政策制定层面已有不少进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依然存在“玻璃门”。
开业之初,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与沪上80多名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达成合作意向,这些专家将以多点执业的方式为中心的患者提供服务?即医生不脱离目前公立医院的体制,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去医学中心坐诊,这一模式在国外的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从协和医院“出走”的医生于莺,凭借医学科普和对医患纠纷等热点话题在网上走红。今年5月,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对多点执业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做了麻辣点评。于莺谈到,“接触一些年轻医生就会发现,多点执业现在还是一个很空的概念,很多年轻医生并不敢向自己的医院提多点执业”
她进一步说道:“去年国家卫计委出了新政策,放开多点执业,医生只需要去医院说明一下,不需要经过院长同意。虽然有这类鼓励政策出台,但是每个医院在实施过程当中会有自己的细则,比如说你必须将申请上报给科主任,科主任上报给院办,院办批了以后才能多执业”
专家意见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业一年来,尽管经历不少波折,但不容否认的是,作为国内医疗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它所遇到的问题可以给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据了解,医学中心是上海此轮医疗改革的一个前奏。有许多国际一流医院、机构以及各路社会资本正在密切关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发展。今年5月7日,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筹备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正式开业,该医院就位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马路对面。
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另一边,另一个定位于国际医疗的产业园——位于虹桥商务区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何达博士撰文指出,“事实上,SIMC在规划之初就存在一些没有想清楚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在地理位置方面,医院的选址是否便于目标客户抵达,周边是否具有相匹配的生活设施;其次,在人才队伍方面,虽然医学中心是上海市卫计委指定的医师多点执业点,也与上海8家著名三甲医院的专家团队有合作关系,但在目前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尚未完全落地的环境下,医院希望吸引国内外名医多点执业的目的很难实现;第三,在价格机制方面,由于高端医疗服务定位,导致定价很高。目前的门诊量表明,医院定价未能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的医疗服务实际需求及其支付能力;第四,在运营管理方面,医院是否考虑到百汇集团在本土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需要化解的问题虽然不少,但何达依然认为,“作为上海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和社会资本办医的探路者和排头兵,SIMC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应该充分重视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对高端医疗服务业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设计,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端社会办医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