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中韩CDMO还有一战!抢下MNC大单的三星生物被FDA质疑背后......
发布时间: 2023-10-30     来源: E药经理人

如今正值行业的分化期,全球大型CDMO公司正加速“攻城略地”的进程,激烈的角逐战中,任何的“失误”都会给到竞争对手机会。

近日,FDA公布的一份“483表格”显示,FDA在今年8月和9月对三星生物位于韩国仁川的生物制剂工厂进行了为期10天的检查,发现该工厂存在数据完整性问题。此外还指出,三星生物在2022年9月发现MSAT实验室存在缺陷时,直到同年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才陆续告知订单客户企业,据此,FDA表示虽然三星完成了每项药物申请的内部数据完整性评估,但“没有办法绝对确定所有测试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FDA还指出了三星生物工厂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设备未能在规定流程下得到维护和使用、天花板端口脱落、门破损、装货坡道码头密封件缺失,所有这些都为“害虫进入设施提供了潜在的进入点”。

“483表格”是FDA检察官对企业进行检查后发出的缺陷清单,由于表格编号为483,因此得名“483表格”,一般而言不公开,除非FDA认为有必要才会在官网公开一部分,且483表格需要在15天内进行回复,否则,对应企业有可能收到FDA的警告信(Warning Letter)。

三星方面表示,他正在认真对待 FDA 的担忧,并已“制定了一项全面计划”,以与 FDA 合作迅速解决问题。

“这对我们产品的质量或患者的安全没有影响,”三星生物发言人补充道,“我们非常重视合规性,并将尽一切努力尽快解决任何问题。”

众所周知,CDMO行业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有外媒表示,FDA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对三星生物内部管理体系的不信任。如今正值行业的分化期,全球大型CDMO公司正加速“攻城略地”,激烈的角逐战中,任何的“失误”都会给到竞争对手机会。

何况,药明生物、三星生物的竞争帷幕早已拉开,他们都想挤进最头部,像Lonza一样。

一路狂飙的三星生物

今年,三星生物可谓蒸蒸日上,先后同GSK、辉瑞、礼来、罗氏、诺华、BMS等MNC签下大额订单,计算下来,三星生物今年对外公开的订单价值已超过17亿美元。

连续不断的新订单显著拉升了业绩,财报显示,三星生物2023上半年度营收突破15871亿韩元(约88.6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6.4%。

拿到这么多订单,一大部分可以归功于三星生物的先发优势。生物药的制备成本和工艺要求相比小分子化药高出许多,通常需要在活细胞中制造,且温度、pH值等细胞培养条件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产出符合条件的产物,技术门槛和管理经验都需要时间来积累。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企业一般会优先选择经验丰富的CDMO,特别是后期项目。而生物药于亚洲来说本身才刚刚发展起来,有经验的CDMO公司寥寥。

早在2011年三星生物就已成立;次年,三星生物和渤健共同投资成立了三星Bioepis,专注于生物类似药开发;2013年,三星生物的仁川第一工厂刚交付投产便获得了BMS的订单,获得了O药的技术转移,以此为支点,渐渐拿下了GSK、辉瑞、阿斯利康等一众MNC客户……

提前数年积累下来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如今正在收获着红利。

这也同韩国当地一系列前瞻性政策激励分不开。2014年,韩国发布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前景及发展战略》,确定了既不同欧美企业竞争高风险的创新药,也不参与附加值低的传统仿制药,而是切入利润相对丰厚、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的生物类似药赛道的原则。

时间越往后,越显出韩国的战略眼光:2018年7月18日,FDA了发布《生物类似药行动计划》(Biosimilar Action Plan,BAP),旨在提高生物类似药市场的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2019年,FDA又发布了一套指导方针,为生物类似药同原研药的互换设定了标准,还“井喷式”批了10个产品;2020年3月23日起,FDA开始接受胰岛素生物类似药的简易生物制品执照(aBLAs)申请。众多政策都在进一步刺激生物药CDMO市场的爆发。

经济层面以外,随着中美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加剧,韩国企业似乎也成了最合适的中国供应链替代者。

今年4月,三星生物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对生物类似药的引入将“在降低美国医疗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月,韩国生物技术产业组织与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签署了一项协议,双方将共同确保稳定供应链管理,其中包括分享有关两国政策变化的信息,两国还将加强在研发、药物生产和市场趋势方面的信息共享。

对此,三星生物技术首席执行官曾表示,“通过这个协议,我们期待共同分享彼此的生物产业未来战略。这对两国都十分关键。”

一系列因素,令三星生物近年得以跨越式发展。为满足需求,三星生物近年一直在不断扩充产能。2022年,第四号工厂竣工,总产能达到60.4万升,超过了Lonza和勃林格殷格翰,是药明生物的一倍多。今年6月,三星生物透露,其正在建设的第五号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4月前投入运营,届时总产能将超过78万升。

不过,在表面的红火之下,也暗藏着隐忧。

从订单数量来观察,三星生物的客户较集中,对少数MNC有着较强依赖;从订单质量上来看,生物制剂对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极严。一名CDMO公司从业者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大分子生物药生产线一旦开始运转就不能停,“做坏一个批次,可能一整年的利润都没了,代价太高,不能失败。对生产管理的要求远远高于小分子。”

集中的客户,严格的要求,意味着倘若质量管控不到位,极易失去大客户的信任和订单,继而使大规模铺开的产能转成拖累,令业绩承压。如今看来,最令三星生物担忧的问题的确发生了。

和中国CDMO的“战争”

中韩CDMO企业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布局的。药明生物和三星生物都成立于2011年,并且上市时间也非常接近,前者于2017年在港交所分拆上市,后者2016年底在韩国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双方营收规模也差不多,今年上半年,三星生物营收为88.69亿元,药明生物的营收为84.92亿元。

近年来,双方都在竞争亚太地区CDMO龙头的位置,而中美在生物领域的竞争和产业链替代,使得局势变得愈发微妙起来。

基于前述原因,三星生物每拿下一个新订单,都会被业界视为动了药明系的蛋糕。譬如今年七月三星生物宣布拿到辉瑞订单时,就有不少媒体指出,这可能又是一次针对药明系的“降价截胡”。

不过双方经营思路有着明显不同。三星生物和Lonza更接近,聚焦程度更高;而药明系则拥有涵盖研发、设计和生产上的全链条布局。并且横向上也在各个细分技术领域打造龙头。除了负责生物药CDMO的药明生物之外;合全药业覆盖小分子CDMO;药明生基负责CGT CDMO;药明合联专注于ADC CDMO……

此外,差别还体现在产能规模和布局上,2022年,药明生物的产能规模为26.2万升,与三星生物仍存差距。地理布局上,三星生物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韩国仁川,而药明生物更加全球化,在中国、新加坡、美国、欧洲多地均设有工厂。

国内一家大型CDMO负责人对E药经理人融媒体评价,如此安排,双方各有优劣势。CDMO龙头企业之间在仪器、设备、培养基、厂房等硬件条件上差别不会很大,最大的变量是技术和人力成本控制。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增加过多人手,做好不同地区和时区人员的安排、配合与协调,精准控制好生产与闲置的节奏,正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的体现。

“三星的人员都集中在韩国当地,同样的产能规模可以用更少的员工去协调;而药明的工厂分散在全球各个地方,人力成本会更高,但对当地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会更快。”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欧洲本就是三星生物的主要市场,药明生物前往欧洲设厂,一定程度意味着其正在侵略三星生物的“腹地”。而在“后方”,药明生物相比三星生物也更稳健:药明生物2023年上半年营收中超过20%来源于本土,随着国内一些biotech逐渐向后期商业化阶段推进,使其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而三星生物的本土营收仅为3%,缺少战略缓冲,对MNC依赖要大得多。

就连一些韩国本土药企都倾向于选择中国代工厂。前述CDMO负责人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今年自己签下了两名韩国客户。当时自己还问过对方“为什么不找三星”。对方的答复是:一是中国CDMO价格更便宜,二是为了更方便地开拓中国市场。

对CDMO而言,在政策批件、技术水平等条件不存在较大差异时,客户最关心的还是稳定交付能力。在中韩CDMO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关口,三星生物遭到FDA的“当头棒喝”,即便不至于致命,却也是绝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

而近年来,中国CDMO企业普遍加强了质量及流程管控。今年8月,位于扬州的奥锐特药业宣布其通过了FDA的cGMP检查;9月,普洛药业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得邦制药收到了美国FDA签发的现场检查报告,此次检查以NAI(No Action Indicated,无需采取整改)零缺陷通过。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