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拜耳启动裁员计划,目标“中层管理岗”
发布时间: 2023-09-21     来源: 健识局

上任仅3个月的拜耳全球CEO向管理层动手了。

9月15日,据三位“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拜耳全球CEO比尔·安德森已做好准备,希望在公司内部启动重大变革,向管理层裁员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未来几个月,拜耳将制定更官方的全面重组计划,以提振公司股价。

安德森将在公司内部的战略会议上介绍本次的变革计划。另有消息人士称,这些措施将影响中高层管理人员,导致离职员工的一次性“退职金”费用尚未确定,受影响的工作岗位数量和宣布时间尚不清楚。

对此,拜耳全球发言人拒绝发表评论。

事实上,拜耳的裁员行动已悄然开始。今年8月,拜耳旗下的细胞治疗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裁掉了约50名员工。而更早的2月,拜耳在美国加州推出“离职选择计划”,针对55岁以上且服务满10年的员工裁员55人。

2023上半年,拜耳全球业务营收同比下降4.5%,特别是处方药和农作物科学两大核心业务双降,为此拜耳也不得不调全年的销售预期。或许这是新任CEO启动裁员计划的初衷。

通过这次全面重组,拜耳能否找回增长之道?

股价涨幅远远落后于同行
中层管理者面临裁员

新任的CEO安德森拥有深厚的医药行业背景。加入拜耳之前,他曾在2019至2022年担任罗氏制药CEO,并给整个部门带来重大变革,削减总体开支的同时,还为罗氏制药每年的研发支出增加了30亿美元。

在罗氏3年期间可圈可点的作为,受到拜耳的关注。今年2月,拜耳宣布由安德森接替原CEO沃纳·鲍曼,6月1日起正式上任。他被认为是对拜耳进行全面改革的最合适人选,而安德森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

提振拜耳的股价。

近些年,拜耳的业绩增长乏力,已波及资本市场,几乎让投资者失去信心。2023年以来,拜耳股价的涨幅仅为6%,远远落后于医药同行,同期诺华股价涨幅高达18%。

截至目前,拜耳旗下拥有处方药、作物科学、健康消费品三大业务板块。今年初,一些投资者对拜耳管理层表达出不满情绪,希望公司能拆分农业和医药两大部门并独立上市。

安德森则在8月公开表示,在对公司结构评估中,他将在未来几个月提供初步框架,并在2024年初提供更详细的计划。

目前来看,裁撤中层管理者很可能是拆分业务板块的前奏。据悉,拜耳战略负责人Oliver Kohlahaas于9月15日正式离职,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这是他在拜耳工作的最后一天,并祝福安德森能领导拜耳走向成功。

同时,拜耳还宣布几项人事任免:原欧洲、中东和非洲制药业务的商业运营主管Heike Prinz为首席人才官,原执行副总裁兼“拜耳飞跃计划”负责人Juergen Eckhardt为拜耳制药部业务发展和许可/开放创新总监。

显然,转型升级中的拜耳还要经历诸多挑战。安德森公开表示,他将“不遗余力”让拜耳变得更好。

分拆农业部门
转型押宝基因治疗方案

拜耳急需提升的不止是股价,还有产品业务的档次。

根据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拜耳的制药业务收入89.64亿欧元(约97.21亿美元),同比下降1.4%。偌大一个拜耳制药板块,业绩仅靠利伐沙班和阿帕西普两款产品苦苦支撑。

环境还在变得更残酷。利伐沙班因受中国集采市场竞争、英国市场定价压力以及巴西等市场专利到期的多重影响,销售额下降8%。阿帕西普在中美两国的专利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到期,欧盟专利将在2025年到期,今后该产品市场即将面临更多来自仿制药的冲击。

中国并非拜耳制药业务最大的市场,但由于集采等政策,来自中国市场的业绩确有影响。在2022年的年报中,拜耳认为中国的医改策略是销售下降主要原因。

随着新任CEO安德森的上任,拜耳正向制药部门倾注更多资源,同时将非奈利酮、达罗他胺的销售峰值预测均上调至32亿美元。

拜耳方面表示,未来将专注发挥诺倍戈、可申达、口服因子XIa抑制剂Asundexian和非激素化合物Elinzanetant等重点产品的销售潜力。在中国市场上,拜耳和再生元开发阿柏西普的高剂量版本(8mg)已提交上市申请,有望为重磅品种再续辉煌。

今年上半年,拜耳消费者健康业务的销售额达30.39亿欧元,同比增长4.7%,是三大业务中增长最快的。

不过,最牵动外界神经的,是农作物科学业务的拆分进展。

重组进程中,安德森能否给投资者一份满意的答卷,目前还尚无定论。他此前曾公开表示,拜耳在农业、医药和消费者健康领域的领先研发投资有望取得更多突破。这与他任职罗氏制药3年间加大研发投入的思路如出一辙。

健识局梳理发现,拜耳正越来越多地押注创新的细胞和基因治疗解决方案,业界预估:这些治疗方案所带来的的收入可能会帮助拜耳的营收增长数十亿欧元。而这,正是安德森在罗氏期间已经熟稔的强项领域。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