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过敏组织共同把过敏性疾病列为世界第六大慢病,其中荨麻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约有2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急性荨麻疹,部分病情严重的荨麻疹患者可发生系统累及、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荨麻疹病因复杂,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如何诊治?本文我们结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以下简称“2022版指南”)等作进一步介绍。
图片来源:123RF
荨麻疹临床主要表现为风团伴瘙痒等
荨麻疹在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此外,约有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在该种情况下,常有刺麻、烧灼或胀痛感,消退时间一般可达72小时甚至更久。血管性水肿的存在往往预示着荨麻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荨麻疹的发病因素有这些
依据来源不同,荨麻疹病因或诱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摩擦、压力、温度、日晒等)、食物(鱼虾和禽蛋等动物蛋白类、蔬果类及酒、饮料等)及食品添加剂、吸入物(植物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
内源性因素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等引起的自身炎症反应、劳累或精神紧张、自身免疫反应等。
此外,与急性荨麻疹相比,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或诱因通常更难以明确。
积极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自然病程,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6周)和慢性荨麻疹(>6周)。2022年指南推荐:荨麻疹治疗,以完全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并考虑用药安全性及提高生活质量等因素,权衡利弊后选择治疗方案。
1. 急性荨麻疹治疗:
首先应发现并去除病因,治疗用药首选安全有效的第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等),必要时可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对于症状严重者,如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可选择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治疗。
2. 慢性荨麻疹治疗:
2022版指南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作为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应用该类药物治疗时,应足量、足疗程规律用药,而非按需用药。慢性荨麻疹疗程至少3个月~6个月,或更长时间。治疗期间推荐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和瘙痒发作为标准,以可稳定控制症状(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7或荨麻疹控制程度测试[UCT]≥12)的最小剂量维持治疗1周~2周后逐渐减少剂量或延长用药间期,直至停药。
在使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1周~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
1)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推荐增加该类药物剂量至最高4倍,并在临床诊疗中监测不良反应,有效后逐渐减量维持。
2)或可考虑更换抗组胺药种类,或联合使用其他二代或一代抗组胺药物,并根据患者病情和疗效酌情调整。
对增加抗组胺药剂量或更换/联合抗组胺药治疗2周~4周仍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推荐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该药物可作为三线治疗的首选用药。奥马珠单抗可按照300 mg/4周剂量使用,必要时可酌情调整剂量或治疗间隔。
对增加抗组胺药剂量或更换/联合抗组胺药治疗2周~4周、以及对奥马珠单抗治疗均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推荐酌情使用环孢素治疗,每日3~5 mg/kg,分2次~3次口服。有限临床证据显示,患者经环孢素治疗有效后,可将药物剂量减低(1~1.5 mg/kg)并根据症状控制情况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药物副作用和不良事件风险。
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