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2022MNC业绩详解,多元化成年度主题词!诺和诺德、GSK、BMS、诺华……如何突破发展重围?
发布时间: 2023-02-06     来源: 医药经济报

进入2月,MNC 2022年财报接踵而至。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新冠疫情持续冲击下的2022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制药行业的MNC们也在通过种种尝试以换取业绩增长新曲线。

在最新财报中,《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记者梳理发现,“多元化”是2022年的核心词汇,但具体而言,各大企业在2022年仍然坚定地朝着各自规划的道路走下去。

从专精领域做大做强,到大而全下的专而精的发展规划路径来看,MNC们这些选择的背后或多或少对行业有一定预警和启示。透过2022年财报背后,业界或可探查到这些制药巨头与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脉络。

01
行业进入缓行期
MNC提前布局适应发展

辉瑞趁势追击
“买买买”丰富产品组合


对于Biotech们来说,2022年或许是其遭遇的发展“寒冬”,但对于拥有充足现金流、纯熟并购整合经验的MNC们来说,这一年或许是“捡漏”一年。有利的“抄底”环境让他们能更从容低价换取潜力新星,抑或重金砸来明星产品。

2022年辉瑞创下千亿美元营收新纪录,成为了全球首家年度营收超过千亿美元的制药公司(点击阅读《辉瑞营收突破千亿美元!“新冠”业绩背后隐忧何解?》),坐回“宇宙第一大药厂”的宝座。

实际上,辉瑞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新冠相关产品的加持。据悉,去年四季度,辉瑞2022全年营收达到创纪录的100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3%,但剔除新冠药物Paxlovid和新冠疫苗后,同比增速仅为2%。

对于新冠相关产品未来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辉瑞也有相应布局,早在2022年年初,辉瑞便在JPM大会上表示,将加大投资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并且并购交易不设上限。回望下来:在2022年,辉瑞分别在3月以67亿美元收购Arena,4月以5.25亿美元收购ReViral,5月以116亿美元收购Biohaven,8月以54亿美元收购GBT,补充偏头痛、炎症和免疫学、稀有血液学、RSV等领域管线。

安进市场份额被挤压
重磅“新”产品物有所值

在生物类似药、创新药两大领域,安进一直拔得头筹。在公布的2022年业绩中,安进全年总收入263亿美元(+1%),与去年持平。其中,全年产品销售额较2021年增长2%,部分抵消了净销售价格下降5%和外汇带来的2%负面影响。

在生物类似药方面,曾经的畅销药贝伐珠单抗(Mvasi),由于辉瑞、三星生物等同类产品的竞争,2022年销售额明显下滑23%,仅贡献9.01亿美元收入。而受到同类产品竞争影响的还有曲妥珠单抗(Kanjinti),今年销售额仅为3.16亿美元,同比下降45%。

与此同时,受仿制药竞争和新产品迭代的叠加影响,安进现有创新药的市场正在被进一步挤压。尽管地舒单抗(Prolia和Xgeva)则在2022年销售额达到56.42亿美元(36.28+20.14,+7%),创历史新高,成为安进2022年王牌产品,但是该产品的专利将在2027年正式到期,目前已有多家药企在开发其生物类似药。

此外,Neulasta(培非格司亭)、Neupogen(非格司亭)、Epogen(阿法依泊汀)、Aranesp(达依泊汀α)以及Sensipar(西那卡塞)的销售额均大幅下降。

与其他MNC选择相同,加快并购进行资产扩张成为安进度过现状的重要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在2022年年底用278亿追逐罕见病“先锋”Horizon Therapeutics。此次收购Horizon,使得安进收获了甲状腺眼病和痛风领域的两个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产品,让其免疫炎症的产品线更加丰富,这将为安进在2024年到2030年之后增加每年20-50亿美元的新产品收入。

另一方面,安进还在今年2月2日宣布,其研发的生物类似药Amjevita(adalimumab)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向“药王”修美乐发起争夺战(点击阅读《“药王”修美乐市场混战:安进生物类似药美国上市,BI、辉瑞、诺华等步步紧逼,艾伯维如何应对?》);再加上去年10月,安进还曾以37亿美元收购了ChemoCentryx及其用于治疗一种罕见免疫系统疾病的药物……安进的战略布局与市场野心正在进一步显露。

诺和诺德靠“减肥”增效
多领域加强布局

同为超250亿美元营收,与安进业绩缓增不同的是,诺和诺德正在高歌猛进。财报显示,诺和诺德2022年全年总收入250.71亿美元(1769.54亿丹麦克朗,按2022年平均汇率1丹麦克朗=0.14168美元计算),同比增长26%。

诺和诺德今年营收增长,主要依托于其减肥业务收入的翻倍。减肥产品中,Wegovy(8.77亿美元)和Saxenda (15.13亿美元)共计贡献23.89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101%。GLP-1业务方面,全年收入118.12亿美元,同比增长56%,司美格鲁肽贡献了大部分业绩,其中皮下注射制剂Ozempic和口服制剂Rybelsus合计贡献了超100.65亿美元。受集采政策影响,胰岛素业务方面则同比下降5%,全年收入75.02亿美元。其中,Tresiba、NovoMix、NovoRapid三者销售额分别为13.25亿美元、10.87亿美元、21.9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诺和诺德在罕见病板块也有管线布局,主要分布在血液病领域与内分泌失调领域。比如去年9月,诺和诺德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Forma Therapeutics。该项收购,主要针对Forma在研的治疗镰状细胞病 (SCD)药物etavopivat。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BMS并购重回安全区

2月2日晚间,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布2022年业绩,全年总营收461.59亿美元(+3%),净利润114亿美元(-5%)。

具体而言,BMS将自身产品划分为成熟产品(In-Line)、新上市产品(New Product Portfolio)以及过专利期产品(Recent LOE)三种,其中成熟产品贡献333.4亿美元(+7%);新上市产品收入20.3亿美元,较2021年大幅上涨87%;过专利期产品收入107.9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23%。

成熟产品中,Eliquis(阿哌沙班)和Opdivo(纳武利尤单抗,O药)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是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O药以82.49亿美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过期专利产品中,血液肿瘤药Revlimid(来那度胺)由于仿制药出现,销售额同比下跌22%至99.78亿美元。并且随着仿制药的进一步竞争,这款产品销售情况可能进一步下滑,预计2023年降至65亿美元;新上市创新产品方面,2022年上市3款FIC中,双免疫疗法Opdualag(relatlimab+nivolumab)收入2.52亿美元,表现亮眼。

BMS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专利悬崖问题。Revlimid作为其支柱之一2021年营收高达 128亿美元,但是Revlimid专利在2022年3月已过期;O药尽管不断扩大适应症,今年收入尚可,但其市场份额也不断被同类药蚕食。

面临专利悬崖冲击,BMS的选择是加大并购力度,不断加速对创新“产品”的收购和合作开发,包括收购Turning Point获得明星靶点ROS1的相关产品,与BridgeBio Pharma就SHP2抑制剂达成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许可协议,与 Volastra Therapeutics合作开发合成致死靶标确定肿瘤药物候选药物,与Century Therapeutics共同开发和商业化ipsc-NK/T细胞疗法等。

疫苗投注折戟
GSK专精研发技术多元化

2月1日,葛兰素史克(GSK)公布2022年业绩。在完成消费健康业务的分拆后,GSK成为了一家专注于生物医药的跨国制药企业。全年收入293.24亿英镑,较2021年增长19%。在特药、疫苗以及普药三大板块中,GSK特药2022年收入达112.69亿英镑(+37%),是推动其业绩增长的关键支柱;疫苗收入79.37亿英镑(+17%);普药收入101.18亿英镑(+5%)。

实际上,作为疫苗巨头的GSK曾多次出手新冠疫苗,但未见成效。面对发展陷入的瓶颈,GSK的选择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及传统业务。在最新的财报中,GSK指出其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传染病、HIV、免疫/呼吸系统、癌症。

秉持这样的优化逻辑,2022年GSK进行了2笔共计40亿美元的收购:7月以19亿美元完成对加拿大Sierra Oncology公司的收购,获得Sierra骨髓纤维化疗法Momelotinib;8月以21亿美元预付款和12亿美元的研发里程碑款项协议收购Affinivax公司,获得了用于疫苗和免疫疗法的新型MAPS(多抗原呈递系统)技术平台。

GSK全年仅两笔收购,不难发现其选择更加谨慎,并未选择扩大版图的方式增长业绩,而是继续在自身强项领域专精发展,以不在多而在精的“买买买”方式增加了疫苗的研发平台和罕见病的专科药管线。可以看出其在疫苗、专科新药领域发力的坚定发展理念。

诺华剥离山德士
精简瘦身保留核心领域

诺华2022财报显示,其全年销售额达505.45亿美元,同比下降2%。全年营业利润为91.97亿美元,同比下降21%,净利润为69.55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创新药业务全年销售额为4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部门营业利润为87.86亿美元,同比下降18%。仿制药业务(山德士)全年销售额为92.49亿美元,同比下降4%,营业利润为14.40亿美元,同比下降10%。

与GSK相同,诺华同样做出了精而专的选择。一方面,诺华的精而专体现在“瘦身”上。过去一年,诺华裁员4000人,启动剥离仿制药部门山德士计划。在财报电话会上,诺华同样表示,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会退出更多的非核心领域资产。

这一选择的原因从诺华将面临的尴尬处境上不难看出。首先,诺华开发的全球首个CAR-T疗法Kymriah在2022年销售额为5.36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次,HER2领域重磅ADC药物DS-8201,如今已经危及到了同治疗领域的靶向药,比如诺华PI3K抑制剂Alpelisib。据财报,2022年Alpelisib销售额3.2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14%。但随着DS-8201带来的挑战,Alpelisib未来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令诺华同样为难的还有TIGIT靶点,其并没有在2022年按照原定计划启动其TIGIT单抗在实体瘤的3期临床。尽管诺华表示不会放弃TIGIT靶点,但在罗氏举旗的TIGIT靶点在遭受一系列失败后,无疑给这一领域带来阴影。

不论是在“买买买”上加足火力的辉瑞、安进、诺和诺德、BMS等,还是在专而精上下功夫的GKS、诺华等,都是朝着丰富多元化产品组合的细分深入发展方向,试图践行契合自身的发展轨迹。

02
行业发展波动向前
MNC展望2023新可能

在市场看来,部分重磅管线逼近专利悬崖,导致了制药巨头们或选择继续多元化布局、或选择继续在强势领域下功夫。此外,在肿瘤领域市场过热情况下,各大药企迫切需要拓展更多的商业可能,在其他领域拓展业务面的想法或将陆续在2023年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历经新冠疫情洗礼,制药行业巨头们在混乱局势中寻找到新的稳定锚点,行业发展再回百花齐放的姿态。在2022财报中,多家跨国药企纷纷介绍了对自身的未来展望,包括2023年有望面试的新产品或是研发的里程碑。

如前文提到的BMS,面临专利悬崖危机的同时,其也在有条不紊地推动在研产品的临床开发,其预计于今年公布多款重磅疗法临床2、3期试验结果,包含在去年3月获批的首款LAG-3抗体疗法Opdualag用于一线治疗IV期NSCLC患者的临床2期试验结果;以及在去年9月成为首款获批上市TYK2抑制剂的Sotyktu,用以治疗克罗恩病与溃疡性肠炎的临床2期试验;此外其重磅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用以一线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临床3期试验结果也预计于今年公布。

2023年,默沙东将针对其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用于治疗早期NSCLC患者进行多项不同阶段的试验。在联合用药上,默沙东亦与Moderna合作,预计于今年启动Keytruda与mRNA-4157/V940组合疗法在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3期试验。此外,默沙东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sotatercept临床3期试验结果、口服PCSK9抑制剂MK-0616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2期试验数据都可能在今年3月公布。

礼来则预计有包含四款药物在内的6项临床3期试验结果公布,如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的donanemab、潜在减重疗法GIP和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Mounjaro、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单克隆抗体mirikizumab、治疗CRPC的CDK4/6抑制剂abemaciclib。

而罗氏治疗血液癌症的靶向CD20/CD3的双特异性抗体glofitamab已获得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有望在今年年中获得批准。其与Sarepta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因疗法SRP-9001有望在今年获得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点击阅读《罗氏制药高层大调整,产品管线研发进展如何突围?》)

吉利德与Arcus Biosciences联合开发的抗TIGIT抗体domvanalimab在治疗NSCLC和胃癌上接受多项3期临床试验评估。

2022年财报还有哪些看点?未公布财报的药企有哪些值得期待?《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将持续跟踪报道。

编辑:于成林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