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马占山学科组在《先进科学》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个位点(包括肠道、呼吸道、口腔、皮肤等)7个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异及其机制。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马占山学科组在《先进科学》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个位点(包括肠道、呼吸道、口腔、皮肤等)7个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异及其机制,为研究男女在对菌群相关疾病的易感性差异等领域提出了参考标准,在“菌群性别组学”这一崭新研究领域取得基础性突破。
据了解,“菌群性别组学”的概念首次于2013年提出,研究方向包括揭示菌群性别的差异,以及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肠—脑轴心”等重要系统相互作用的现象和机理。这些研究的直接应用在于对男女在某些疾病易感性方面差异做出机制性解释,并基于这些差异优化诊治和预防措施,涉及的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痛风、炎性肠病、老年痴呆症、自闭症、抑郁症,以及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马占山研究组在研究了男性和女性4大部位15个位点的微生物菌群后发现,人体菌群原来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物种组成(包括男女特有物种清单)、核心-边缘物种、网络骨架结构等7个方面。
马占山表示,研究菌群性别差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免疫与代谢,而菌群在调节免疫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男性与女性在痛风的易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男性更易得痛风的原因之一就是男女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不同。研究还发现,女性皮肤的正常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男性,而皮肤防御的坚实盾牌往往是物种的多样性,因此女性患皮肤病的概率显著高过男性,特别是过敏性皮炎。此外,男女在对某些癌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可能与菌群差异相关。需要强调的是,菌群与人体这些调节系统往往是双向互作的,甚至可能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网络。菌群更是影响了“脑-肠通讯中枢”等复杂系统的运作。
此次发表论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于美国“人类菌群宏基因组项目”于2012年公开的数据,分析方法几乎全部来自该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
关于召开第七届六次理事会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经研究,四川省医..“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