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欧盟第二个干细胞药物获批,你不知道的背后细节
发布时间: 2018-03-30     来源: 生物制药小编

继去年美国FDA批准2个CAR-T药物后,2018年第一季度还没结束,全球又有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了。不过这次抢风头的是干细胞,舞台换到了欧盟。3月23日,日本制药巨头武田(Takeda)与比利时干细胞公司TiGenix联合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Alofisel(darvadstrocel,前称Cx601),用于克罗恩病患者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就在1月份,武田刚刚完成对TiGenix的收购。

各位看官,有没有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不错!2017年8月,Gilead收购CAR-T三巨头之一的Kite,而后者研发的CAR-T药物也在两个月后获得美国FDA批准,仅仅比拿到“第一滴血”的诺华晚2个月。医药巨头们的出手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有章可循。下面,小编盘点一下近期细胞治疗领域的重磅并购,并试图挖一挖背后的逻辑。

买!买!买!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生物制药并购来说是个小年,全球交易金额总计约为775亿美元,交易数量为167笔。无论是金额还是数量,均创近5年的历史新低。在整体低迷的背景下,Gilead的出手对整个行业来说犹如一针强心剂。2017年8月,Gilead收购Kite,119亿美元的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15%,也让全年的数据不那么难看。

受Gilead交易的影响,2018年伊始,细胞治疗领域又迎来两个重磅交易。新年伊始,日本制药巨头之一的武田制药斥资5.2亿欧元收购比利时的细胞药物研发公司TiGenix,让人不禁联想起2年多以前细胞治疗领域的另一桩重磅交易,即日本药企Astellas斥资3.79亿美元收购美国干细胞药物研发的龙头企业之一Ocata公司。后者开发的由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药物目前处于II期临床,在全球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TiGenix虽然在制药界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生物技术公司,然而其开发的自体软骨细胞产品chondrocelect早在2009年便在欧盟上市,尽管后来由于商业原因于2016年退市。

1月底,CAR-T三巨头之一的Juno又传来重磅消息,被Celgene以90亿美元收购,而后者2年多以前刚和Juno签订了价值约1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Gilead收购Kite时,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这笔交易太贵。然而跟Celgene的出价相比,Gilead的开价不算高。考虑到Juno的CAR-T药物最快也要在2019年左右上市,Gilead收购Kite的性价比甚至优于Celgene。相比Gilead和Celgene的“大血拼”,诺华真是捡到了宝,2012年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合作协议仅花费2000万美元。这也是当下药企围绕高校建立研发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跟收购生物技术企业的花费相比,高校合作的代价简直是白菜价。无怪乎宾大CAR-T研发团队刚成立的Tmunity公司,就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形势比人强,没有最贵,只有更贵。CAR-T技术是现阶段医药资本市场的宠儿。

一掷千金的背后

上述三家重金收购的豪门药企是不是人傻钱多呢?小编并不这么认为。从Celgene和Juno之前达成的协议来看,Celgene对Juno早就垂涎三尺了。在2016年临床试验连续出现死亡病例之前,Juno的CAR-T项目进展的最快。Juno的案例再次印证医药研发领域起步快未必是好事。CAR-T治疗早期令医生谈虎色变的细胞因子风暴等并发症,后来通过临床实践逐步可控。在PD1、CAR-T等免疫治疗技术兴起之前,Celgene一直是白血病治疗领域的霸主。然而PD1的成功让Celgene这类传统强队不敢对CAR-T之类的黑马掉以轻心。尽管目前CAR-T只能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但Juno丰富的研发管线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一旦实体瘤治疗获得突破,对市场的影响甚至会超过PD1。

无独有偶,武田制药和TiGenix在2年前也达成一桩合作协议。在TiGenix宣布脂肪干细胞(Cx601)治疗克罗恩病并发肛瘘的欧洲III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后,武田制药和TiGenix达成协议,获得该产品在美国以外市场的开发权。为此,武田制药开出的条件包括2500万欧元的预付款及3.55亿欧元的里程碑付款。在武田制药做出收购TiGenix决定的前几周,EMA的CHMP(相当于FDA的专家委员会)对Cx601获批持支持态度。同时,美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和Celgene类似,武田制药在胃肠病药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此次收购也是提前将潜在的挑战者招揽至麾下。

如果Celgene和武田制药的收购交易还算在情理之中的话,Gilead对Kite的收购有点出乎意料。HIV和丙肝是Gilead的传统领地,癌症对其来说是块处女地。丙肝药物的成功给Gilead带来超过300亿美元资金,兜里揣着这么一大笔钱,迟早要搞出个大新闻。同时在过去2年中Gilead丙肝药物的销售额下降得很快,迫使Gilead寻找下一个爆发点。这次,Gilead把宝压在肿瘤细胞治疗。Kite的研发管线、出色的制备能力及近在咫尺的上市药物都是促使Gilead做出收购交易决定的重要原因。

小结

最后,小编谈谈对近期细胞治疗领域几笔交易的看法。首先,至少目前来看,癌症是医药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相应的新治疗技术估值也高。对比TiGenix/Ocata和Kite/Juno的收购价格,不难得出此结论。其次,研发管线对生物技术公司的估值很关键,只有一两个拳头产品的公司在估值上会比拥有一系列在研药物的公司吃亏很多,尽管后者的很多研发项目未必会成为上市产品。第三,产品研发阶段对公司估值呈指数级影响,一旦III期临床获得成功,立马变得奇货可居。第四,医药巨头收购潜在竞争对手的行为,侧面反映新技术对现有市场格局的冲击,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致力于转化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伴随某项革命性技术突破,可能就诞生一家独角兽公司。最后,日本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布局值得国人学习。尽管在CAR-T领域动作不大,日本通过自主研发及收购,在iPS、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药物研发领域均处于有利地位。一旦癌症变成可控的慢性病,退行性及损伤性疾病将成为人类面临的头号健康问题。彼时,再生医学及细胞治疗技术将成为当家花旦。这个趋势值得我国从业人员、医药行业乃至政府部门的重视。我们输掉了化药,抗体药目前在尽量跟上,细胞药是打翻身仗的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1.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tigenix-and-takeda-announce-alofisel-darvadstrocel-receives-approval-to-treat-complex-perianal-fistulas-in-crohns-disease-in-europe-677763453.html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468601667785663&wfr=spider&for=pc

3. https://www.biopharmadive.com/news/deal-of-the-year-gilead-buys-kite-pharma-2017/510812/

4. https://www.forbes.com/sites/stephenbrozak/2018/01/23/why-celgenes-acquisition-of-juno-matters-for-biotech-and-investors/#31895be561b6

5. 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unique-busy-takeda-takes-out-tigenix-in-630m-deal/

代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