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毕晓普癌症研究所正式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仅2个多月,其位于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的过渡办公场地,已经开始开展各项工作。据介绍,该研究所将充分利用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人才、技术以及其他资源优势,面向全球进行研究与开发,其突破性成果也将以多途径和多边合作方式在多个国家推向临床。
创新创造
成都急起直追
近期,该研究所将迎来5位新入职的科研人员,并要面试20多名应聘者,团队成员将增至16人。这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使用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毕晓普教授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所,在他之前,还有3位诺奖得主来蓉。“毕晓普教授将研究所的命名权都赠予了我们。”毕晓普教授的中国学生、该研究所所长杨顿博士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以发现、开发、制造商业化精准抗癌新药为一体的世界级综合型癌症研究所。
世界顶尖癌症研究机构落户成都
该研究所瞄准下一代精准抗癌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探索方向为合成致死、靶向疗法、驯服疗法——这是全球癌症治疗的最前沿,也是毕晓普当前最关注的研究重点。
研发与合作面向全球 寻求抗癌新药突破
“过去50年,人类在研究癌症发生的机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癌症治疗上进展非常有限,现有的很多药物或疗法都面临耐药性、副作用大、高成本等问题。”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副所长张晶博士向记者介绍,把基础研究的突破迅速转换成更有疗效、副作用更少、经济上可负担的抗癌新药已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研究所因此应运而生。
美国微生物学家迈克尔·毕晓普因为发现癌基因,于1989年获得诺尔贝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一职正是由他担任,全面负责研发的大方向,并亲自为研究所聘请世界最顶尖级癌症专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研究所所长杨顿在加州大学师从毕晓普进行癌症研究20多年。在记者采访的前几日,杨顿专程飞赴美国,与毕晓普“钦点”的两位顶尖级癌症专家洽谈合作事宜。
还将孵化微型企业 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
记者在现场看到,实验室大部分设备均已到位,办公区走廊新添了两个田园风格的圆桌和几把椅子,“杨顿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资源,还有文化、理念,桌椅方便无间隙地交流,这样能碰撞出更多火花。”85后博士张晶,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当年年仅18岁的她便获得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颁发的霍奇金奖学金,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得该奖学金的亚洲学生。
杨顿和张晶所在的团队,不乏中科院博士,以及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留学归国的人才。“我们在寻找可以合作的群体。”张晶介绍,研究所收到200多份简历,不仅要求业务技术强,还要具备创新意识,认同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这里已经是世界顶尖的癌症研究机构了。”在研究所揭牌仪式上,杨顿曾半开玩笑地说。说这句话的底气,来自毕晓普教授的选择。该研究所瞄准下一代精准抗癌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探索方向为合成致死、靶向疗法、驯服疗法——这是全球癌症治疗的最前沿,也是毕晓普当前最关注的研究重点。而该研究所,就此成为他在全球最重要的研究与成果转化机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所还将通过建设国际标准的生物企业孵化器来孵化微型企业并促其发展,为成都地区新药研发人才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并加强与西南地区的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博士和博士后,目前已与电子科大等高校进行沟通。
4位诺奖得主先后到成都开展交流
去年,高新区确定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人才资金,面向全球招揽人才,计划5年引进1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
“成都人才36条” 择全球英才而用之
实际上,毕晓普是第四位选择落户成都的诺奖得主。2016年3月,“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揭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杰克·邵斯达克是2009年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就合作建设“中美前沿生物医药夏普莱斯产业研究院”达成一致。5月,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戈登在此开展前沿技术交流。
为何诺奖得主如此青睐成都?除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也看中了成果转化的“小环境”。成都高新区大力推进国际人才城建设,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和全程代理式的服务。截至目前,除柔性引进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展前沿技术交流及科技项目合作,还先后引进10名国家级院士、海外博士569人。据悉,去年,高新区确定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人才资金,面向全球招揽人才,计划5年引进1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
如何集聚人才并且留得住、用得好?2016年,成都出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今年2月又出炉“成都人才36条”,从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创新。比如,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礼遇制度,为急需人才和团队“量身定做”扶持套餐。为进一步增进外籍人士对成都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成都人才36条”还重点从教育、医疗、住房、出入境等方面着手,提出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完善外籍人才子女入学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国际医院,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外籍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成都人才36条”的出炉,充分展现了成都极具激励性的制度环境。
生物城每周有签约 瞄准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毕晓普癌症研究所落户国际生物城,意义重大,这对国际生物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深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2月28日,一场异常繁忙的签约仪式在高新区举行。短短一小时,13个生物医药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涉及总投资超过84亿元,涵盖智慧健康等行业细分领域,超半数是研发类项目。“我们非常重视生物医药的研发和创新,将逐步建立从药物发现、药学研究、药效学评价、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到中试放大的整个生态环境。”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这13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营收预计将超过100亿元。作为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国际生物城入库项目共210个,已签约项目51个,已签约项目投资规模超过600亿元,几乎每周都有项目签约。“生物产业作为成都高新区规划的五大新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这些项目的引进将进一步加速生物产业要素的聚集和生物产业链的完善。”生物医药被提到了该区重点发展产业目录表的最前排,据了解,截至去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逾230亿元,力争到2027年,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声音
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卢铁城
撸起袖子加油干
打造西部人才
核心聚集区
“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四川、对成都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们倍感振奋。”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卢铁城表示,下一步,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市委“157”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首先是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加强校院地战略合作,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环高校成果转化区,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积极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区,吸聚全球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切实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积极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原始创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驱动。
“我们将结合成都实际对标先进,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新的贡献。”卢铁城表示。
关于举办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拟新任质量
各相关企业: 新修订的《中华人..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召开第七
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会第七..“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