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哺乳动物细胞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治疗性疫苗和治疗性生物制品生产中。源自细胞培养生产的生物制品含有特定杂质,包括宿主细胞蛋白及DNA残留,相关研究表明,生物制品中宿主细胞残留DNA具有潜在致瘤和传染风险,因此检测细胞培养中残余DNA的含量不仅关系到生物制品的质量与纯度,更重要的是安全性问题。
各国药品监管部门对DNA杂质的限量要求非常严格。美国药典在General Chapter <1130>介绍了三种常用技术,但将在2015年颁布的新版(USP38-NF33)中增加全新章节(General Chapter <30>)来进一步规范残留DNA检测的方法和标准物质。与1000号以上的章节不同的是,USP编号1000以内的章节详细规定了检测技术、系统适应性标准和标准物质。
新版美国药典(USP)中将唯一推荐qPCR法作为生物制品中宿主残留DNA的标准方法。qPCR法的技术优势在于序列特异性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还可以实现定量检测,使得结果更精确,从而为生物制药企业在工艺研究和成品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手段。
参照WHO、FDA和欧盟的标准,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对生物制品中残余DNA含量进行限制。从卫生部颁布的《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到近年的《中国生物制品规程》都对残余外源性DNA含量做了严格要求,尤其是疫苗类产品,个别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水平。
现在,国内使用最普遍的残留DNA检测方法为分子杂交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收录了以地高辛标记为代表的DNA杂交探针法和PicoGreen为代表的荧光染料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技术缺陷,不仅重复性差、耗时耗力成本高昂,而且不能准确定量,已经被美国和欧盟药典摒弃。今年初,中检院国家标准物质库里已经开始提供基于qPCR方法的检测试剂盒,小编预计,qPCR方法可能出现在即将出版的2015版药典或增补版本中。
目前,国内仍有很多企业沿用即将淘汰的方法检测残留DNA,一方面使得企业的检测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致使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很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尤其对于意欲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更新检测标准迫在眉睫。制药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中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否则会使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保障安全的努力大打折扣。
“两新联万家,党建助振兴”甘孜行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新工委、省市..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学习传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会议
2025年4月22日,协会党支部组织召..关于收取2025年度会费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八项规定 增强警示教育
近日,四川省医药保化品质量管理协..《持续合规 提质创新》 2025年度四川省
2025年3月24至3月27日,四川省医药..关于召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
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