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清香幽远飘四海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 2015-02-11     来源: 中药材天地网

    冬日,记者沿着山路来到岷县十里镇曹家村,这里虽然山大沟深,人均耕地不足1亩,但庄稼人还是能从土里刨“金”,家家户户都热衷于种当归,发展到上千亩,为农民带来的收入颇丰。村民陈勤科对记者说:“种了2亩多当归,晒干的当归在市场上1公斤卖到50多元。收入达2万多元。”

    我省发挥独特的“天然药库”资源禀赋,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努力打造“中国药都”,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扩大标准化种植,延伸加工链条,完善物流体系,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快速形成,产后加工能力和农民增收效果大幅度提高。201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达365万亩,产量98.8万吨、产值约100亿元,种植面积多年居全国第一位。

    标准化种植,优势区域特色明显

    甘肃中药材,中外驰名,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四大优势区域。全省有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华亭独活、华亭大黄、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宕昌黄芪、徽县银杏,武都纹党参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品质决定身价。按照省政府《甘肃省加快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的安排,各级农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道地中药材向优势产区集中,全省中药材已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全省着力推进国家中药材GAP达标基地建设,支持优良种子种苗繁育,2014年在全省31个中药材生产县区,建成36个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示范面积4万亩;扶持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万亩以上。

    岷县西寨镇药农张长生如今栽植当归时,按照西寨镇中药材合作社的要求规范化种植,统一种苗、统一施有机肥、统一施生物农药。他告诉记者:“现在与以前栽种当归不一样了,不能随意施化肥农药,更不能用生长剂,否则,合作社收购时会降低级别、压低价格。”

    省经作站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重点示范推广了道地品种提纯复壮、当归膜侧栽培、甘草机械化穴播覆膜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建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有当归、罂粟、半夏等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定;有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岷县、陇西、渭源、西和、民乐5个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板蓝根之乡。

代理服务